返乡就业创业热 全力助力乡村振兴

雅安日报 2019-02-24 09:25 大字

过去进城务工,如今返乡就业。

近年来,雅安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大潮汹涌澎湃,众多农民工如今“归去来兮”告别都市回到田园,开拓蓝海,深耕桑梓。当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浪潮,正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采访了三位返乡就业创业代表,听他们讲讲乡村振兴路上的酸甜苦辣。

P020190224313953663365.jpg

易鑫回乡创业

创业

深山追梦带领村民奔小康

30岁的易鑫,健谈,风趣,热情,真诚。

“男儿立志在四方,四方尽是我家乡。”这是石棉县挖角乡勤劳村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鑫对回乡创业的诠释。

易鑫出身农民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在外地闯荡了数年。然而,几年下来,易鑫发现这种生活并不适合自己: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而且还要忍受一个人只身在外的孤独。渐渐地,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14年,易鑫顶着周边所有人的不解回到家乡,开始了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人生新路。当年他有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了解农村状况,深知回乡创业的重重困难,为此苦恼踟蹰。

“在外打工数年,到头来发现,我们祖祖辈辈种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宝贝。”易鑫感慨,老一辈土里刨食,新农人土里刨金。

回到农村的易鑫并不盲目,他的确是要做农民、做新型职业农民。但是,一切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回来后,发现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土地荒废,实在很可惜。”于是,易鑫和同伴下定决心流转了300多亩地发展种养殖业。

刚开始,易鑫试图说服村民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发展种养殖农业,种出高品质水果,养殖最天然的土鸡来增加收入。然而他遭到了村民们的质疑。

“我们在村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都没能让自己家的瓦房变成楼房、没能坐上舒适的小轿车。你一个毛头小子,能让我们增收、让我们致富?你就是忽悠我们的吧!”

要让村民们主动转变观念,似乎已经不太能行得通。他和同伴转而开始自己着手带头去做。

“要让乡亲们看到,我们发展这些东西的的确确能够带来收入,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会跟着学、跟着做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杂草丛生的荒地已种上了黄果柑果树苗,只等开花结果。

然而,前进的道路充满风雨。由于一开始技术和经验不足,果树种苗刚栽下去不久就死了一半。面对创业路上的这些困境,易鑫选择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种苗死了就重新补种,经验和技术不足,就各地跑请教专家学习技术。

许多磕磕绊绊之后,栽种的果树总算在第三年有了一定收入。

“带领村里群众一起致富,是我们的目标。”易鑫和同伴的想法十分一致。

经过多方筹措资金,他们成功注册了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贫困户,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在使用季节工时,他们也都雇用困难群众,手把手地教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学到技术后,把生产管理技术再带回自己的果园。当然,不仅仅是种植技术,还要传授他们黄果柑加工技术,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而今,易鑫形象地称自己是“绿领”。

“绿领不同于城市白领、蓝领,我们是从事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易鑫说。

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易鑫的创业队伍。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易鑫也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小康路。

“花果同树的美景,品尝黄果柑美酒、土鸡等特色风味……”易鑫满怀憧憬地说,等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成熟后,将与村民达成合作协议,利用村民家的空置房间接待游客。

对于未来发展,易鑫充满了信心。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根在这片土地上。做新型农民,带领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是我的理想和信念。”

点评:在外打拼却未选择留驻大城市的易鑫,选择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并不偶然。近年来,雅安市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地方政府对农业人才扶持鼓励,为有农业技能、立志于服务乡村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环境,客观上吸引着人才返乡。尽管如此,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对于农业人才的奖励政策大多针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于传统农民的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得在如何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农民上下足功夫。

肯楚经营客栈

开店

投资百万经营客栈

云驻青山,人行碧溪。春日的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烂漫摇曳的三角梅依墙而生,暖阳洒过花木,落在了田间一座农屋上,肯楚的客栈距离村口不远。

来到一处大院,三楼一底的客栈依山而建,客栈外墙呈现灰白色,“归来客栈”的红色门牌标志引人注目。

从离乡到回乡,“归来客栈”门牌道出了肯楚回乡圆梦的故事与心声。

走进客栈大厅,记者见到了客栈主人肯楚,她朴素清秀,举手投足淡定从容。

3年前,32岁的肯楚毕业后留在成都。虽然工作和生活都稳定,但她“回乡”的念想,却是日愈强烈。

“乡愁,让我感慨万千。”肯楚说。家乡嘎日村在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中呈现的崭新面貌,加上日益增多的游客,让她坚定了回乡经营客栈的决心。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节奏很快,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极不健康,更像是‘用生命换钱’。所以,近几年一直想回到家乡,在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肯楚坦言。

与家人商量后,2016年肯楚辞去了成都的工作,回到嘎日,并着手改造起自家的老房子。因为考虑到这里的位置、交通都比较合适,所以做决定时也是毫不犹豫的。从设计到装修,肯楚全都亲力亲为。肯楚向记者透露,目前客栈资金投入已达100万元,主要包括房屋的整体打造和装修。

2017年8月,经过改造的老房子焕然一新,正式对外营业。客栈价格定位不高,营业至今,前来入住的游客日益增多,客栈营业收入最高可达万元每月。

“在家门口创业,不仅可以与家人团聚,而且干事的底气更足了。”看到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肯楚难掩内心的激动。从一家人分居两地到如今全家团聚,她最开心的事便是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她说,当初离开家乡时,村里遍地都是低矮的老房子,随处是垃圾堆和污泥路。可现在,秀山美水的嘎日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村里的卫生环境干净整洁,村道也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村子已然自成景色。

“瞧,这就是我的家,山美水美人更美!”肯楚经常在朋友圈宣传自己的家乡。

从为别人打工,到现在自己当老板做旅游,职业的转变,让肯楚变得信心十足。

虽然前路漫漫,但肯楚对未来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客栈区别于传统酒店和旅馆,在客栈发展过程中,她体会到“主人文化”是客栈的灵魂,经营客栈,是生活方式的经营,更是乡风民俗的经营。

“下一步,客栈将推出农耕体验,我们会种植些应季蔬果,不打农药,施的也是农家肥,游客还可来这里深入田间地头,完整体验蔬菜从撒种到收成、最后成为佳肴的全过程。希望游客能够在这里享受秀美山色,体验耕种,感受嘎日村的‘慢时光’。”肯楚描述着自己的规划。

“从‘打工经济’到‘生态经济’,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嘎日人回到家乡。这条回乡之路,就是圆梦之路呀!”肯楚笑着说道。

点评:肯楚的创业之路,始终围绕一个“农”字展开,来自农村,离开农村,最后又再次扎根农村创业。很多像肯楚一样的年轻人具有成为新型创业者的潜力,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知识。乡村振兴事业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保障、创业孵化成长等方面,再加一把火,不断壮大回乡创业者队伍。

唐鑫检验服装

回乡就业

昔日家乡散发时代新活力

20日一大早,家住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的唐鑫高兴地来到芦山县产业集中区一家服装厂上班。一提起这事,唐鑫就不住地喜悦:“现在家门口就能进厂打工了,比到外面省事!”

4年前的唐鑫可没这么神采飞扬。“每月4000多块的工资,扣除吃住和来回路费,剩不到什么钱。”商场里“销售导购”的工作单调而乏味,拮据的日子愈发让唐鑫对未来忧心忡忡。

“父母孩子留在老家没人照看。”还没过上自己向往的城市生活,唐鑫发现自己失去的东西越来越多。

“走过千山万水,终觉家乡最美。”2015年,唐鑫从新疆返乡时看到家乡发展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上台阶,尤其是产业集中区建设日新月异后,就产生回乡就业的愿望。

2015年,一家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入驻芦山,该企业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入驻该县的首家企业,也从此深深影响着唐鑫的人生轨迹。半年多时间,公司将不少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变成了企业的“蓝领”工人。

“带来的变化确实大,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农民种庄稼完全是两回事。”亲眼目睹龙头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后,唐鑫留意起公司在外张贴的招聘启事。

2015年底,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充电”后,唐鑫进入公司质检部成为一名质检员,个人收入也“旱涝保收”。

唐鑫说,去年厂里效益不错,从来没有缺过订单。“我每个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工资高的时候能拿5000多,但遇到要加班就很辛苦。”她说。

尽管如此,唐鑫还是认为留在家乡比外出打工强,从家里到厂里,步行也只需要十分钟。

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挣钱养家,在彻底解决了曾经缠绕心头的三件“麻烦事”后,唐鑫深刻体会到了回家就业的种种好处。

唐鑫感叹:“如今芦山的变化出乎意料。城市基础设施、工厂企业等建设得更多更好,变得宜居又宜业。过去,大家都一个劲地往外跑,现在家乡到处都是工厂,在家门口上班,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

2月6日,正月初二。

唐鑫家里来了一位初中时的女同学。除了拜年、叙旧,这位老同学还希望唐鑫能带她去服装厂上班。

家乡就业环境优化,让南飞“孔雀”正还巢。

“公司同事几乎都是本地人,还有不少残疾人。大家不用出远门打工,日子过得一样甜美。”唐鑫一席话,道出不少芦山返乡务工者的心声。如今,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正在陆续回乡,为家乡建设付出汗水的同时,在各自的新舞台上发展事业、展示自我。

在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像唐鑫这样回乡务工或直接在家门口企业打工创业的,还有不少。选择的背后,是农民工对家乡发展变化的感知,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雅安市推出的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措施,也让回乡创业的人更“暖心”——

一方面雅安市积极推动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及时有效服务。2018年,全市挂牌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9个,在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创业服务窗口12个,在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了至少1名专(兼)职人员开展就业创业服务。

另一方面,强化就业服务。目前,雅安市人才交流中心启动了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专项招聘活动。今年,雅安市大力开展就业服务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普遍在二级以上汽车站开设了农民工购票窗口,增设了农民工候车区域,协调班线客运、农村客运作为农民工专车及包车;全市走访慰问返乡农民工及农民工家庭82867人(户),发放慰问品、慰问金84.2898万元;为农民工办理身份证等证照1919人;为2245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

点评:目前雅安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越来越明显。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的火热实践,将为大家返乡就业创业、大展身手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回乡就业有好的政策“支撑”。全市上下将“全链条式”加强各项就业创业扶持和政策优惠,持续优化返乡就业创业环境,切实提高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精准度。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可抓住家乡发展的重大机遇,带着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能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发展献智出力、添砖加瓦,为建设美丽新雅安作出更大贡献。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去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0个项目入围终评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于2月19日揭晓。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以时代早晚为序)1广东英...

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