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北上陇南换好马

华西都市报 2018-12-10 04:02 大字

小金县达维镇是当年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地,也是茶马古道夏阳道的驿镇。

青木川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为秦蜀之咽喉,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

康县茶马古道的碑刻。

夹金山盘山公路。这里曾经是夏阳道非常险峻的路段。

平武境内的古栈道遗址。

明初茶马比价表。图据西藏博物馆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唐僧师徒经过西梁女国,才知这里每个人都会做买卖,“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

小说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呈现的商业氛围和它写作的年代,正是世界史上“地理大发现”时代,达·伽马的船队从印度带回珠宝、地毯、香料、丝绸、茶叶等在西欧市场出售,赚取暴利。而那些茶叶、香料、玉器、生丝,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国四川运去,更是一代代四川马帮、背夫从崇山峻岭肩扛畜驮而去的。

四川古道,举世闻名,既有以商业为代表的茶马古道、川盐古道,更有为军事而设的米仓古道、金牛古道、阴平古道,还有专为杨贵妃运输荔枝而建的荔枝古道。从四川出发的茶马古道,除了一般人知道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等西去藏地的传统线路,还有一条北走秦蜀道进入甘肃陇南的古驿道。这是一条民族融合的血脉通道,滋养了沿途民众生生不息的繁衍壮大。

夏阳道 百斤川茶换四尺大马

《华阳国志》称早有多条外路可通巴蜀。铺木为路,杂以土石,谓土栈;绝壁凿孔,插以木梁,为石栈。缥缈入云,步步惊心。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是川藏茶马古道的研究专家。在他看来,如果说经雅州(雅安)、严道(荥经),翻大相岭进入汉源的旄牛道,是雅安最早通向西南的道路,那么雅安通向西北最早的道路,主要是夏阳道。

宋代以及明代中叶以前,川茶很大部分是走夏阳道运入陕西,然后转销西蕃。

夏阳道曾是一条极繁忙的远征古道,也是北上唯一最漫长的商道。其线路大致是:经芦山、宝兴、夹金山、小金、汶川,然后一边到陕西,一边到甘肃。从宋神宗熙宁(1068至1086)到崇宁(1102至1106)这三四十年间,是雅安茶叶输出的顶峰时期,每年约有100万公斤边茶从名山运出,经上里、中里到芦山,一路由厢军和士兵共同护运,气势宏大,壁垒森严。厢军,指的是地方军,士兵,指的是国家军队。

如此持续数十年,到南宋末期,军队越发不经打,北方大片领土失守,陕西沦陷,西北马市停顿关闭,这条马背上的道路最终中断。此后,茶马交易不得不转至南方。一个显著特点是,当时夏阳道上四川茶叶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书谦考证指出,南宋时,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赤(尺)四寸大马一匹,这在当时,是其他地方的茶叶所不能比的。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李家光,在分析中国最早茶马古道川甘、川青线的历史演变时认为,唐代的“安史之乱”让本来昌盛的唐朝经济突然衰退,也让朝廷感到岌岌可危。平乱中,朝廷曾两次向回纥人借兵,终于打退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为了酬谢回纥人,从唐至德二年(757)起,朝廷每年送给回纥2万匹绢和许多茶叶。作为回礼,回纥也赠送给唐朝2万马匹,这样开始了马匹和丝绸、茶叶的交换。不过彼时,茶叶交易的分量并不重。

整个宋代,朝廷与辽、西夏、金、蒙古多处交火,狼烟四起,打得难解难分,马匹越来越紧张,于是想到了拿茶叶换马匹。而西北地区是重要的马源地。到宋乾德五年(967),朝廷在原(甘肃镇源)、渭(甘肃平淳)、德顺(甘肃天水一带)三个地方用川茶换来7万多匹上佳战马,一度缓和了战事。

川甘、川青线茶马古道上,茶包因数量大、路途长,全靠马帮一袋一袋地驮运。马帮算是一个有油水的群体,出于安全考虑,属于官茶的由护兵押送,属于私营的由行商雇请镖局押送。沿途,土匪铤而走险时有发生,商队被劫折损,也是司空见惯。

甘肃康县当地学者也认同“夏阳道是最早古道”的说法。他们认为,康县老祖宗开辟的茶马古道,其实比四川的西路边茶和南路边茶还要早。这条路始于东汉,之后断断续续推进。到了宋朝,由于政治中心南移,西北地域少数民族政权的扩张不断引发战事,运兵频繁,才切断了四川经甘肃通往青海、西藏的商道。兵燹之灾,一片狼藉,熊熊火光照亮了北方的大片天空,导致陕、川等地生产的茶叶、土布、蚕丝、药材、土纸等无法运出,而运不出去就换不回所需食盐和马匹。

如此一来,只好另起炉灶,在西南地区横断山脉新辟商道,就形成了后来著名的西南茶马古道。

康县 发现明代指路碑刻

2016年4月中旬,陇南康县文管部门在县境望关镇发现了一块半截残碑。经专家辨认,是明朝时的路碑。

这半截残碑,位于望关镇政府西北100米处山垭的石猫梁上。石碑宽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上有可辨认的碑文“察院明”和碑文“巡按陕西监察……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蕃捷路……”字样。此前,东面斜坡的石路上,也发现古代开凿的台阶,现存20级,长约11米。西南坡上,也有开凿的台阶路和石砌路基,长约20米。都是跟茶马古道有关的驿道遗址。

康县望关镇这块石碑,被认为是全国唯一现存记载茶马古道的碑刻。

碑文之意,主要是告知沿途经过的马帮商贩,一是要接受驻关官兵的检查,二是说明康县望关茶马驿道是通向藏区的便捷通道。据考证,在康县和徽县等地,已发现几十处与“茶马古道北线”相关的地理遗存,包括石碑、摩崖石刻、廊桥、古宅院落和马帮用品等。

陇南康县是连接大西南、大西北的重要通道。如果自驾,康县南距四川广元朝天区还不到140公里,过去走驿道当然蜿蜒得多。康县与广元之间,有个青木川古镇非常有名。青木川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为秦蜀之咽喉、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掌控青木川二十多年的红帮头子魏辅唐,先后当过所属宁强县独立自卫队大队长、宁西自卫队总队长、陕甘川三省九县联防办事处副处长,年轻时经常去康县贩运盐茶,也有自己的马帮武装。魏辅唐坐大后,对往来川陕的赶马人多有善待资助。

康县这块石碑,证实该县境内确实曾有一条远古贸易通道,属川、陕、甘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也同样证明,早年四川出发的茶马古道,除了我们较熟知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等西去藏地的传统线路,还有这条北走秦蜀道进入甘肃陇南的古老驿道。

康县茶马古道的重镇在窑坪乡。窑坪乡位于陕甘交界处,是由商队歇脚之地演变成贸易集散地。窑坪最风光时是在清朝中后期,农副土畜产品量大类多,交易活跃,商队云集,多时上千商人,数百匹骡马集聚于此。

窑坪乡交易的商品,除了茶叶还有核桃、木耳、土纸、蚕丝、柿饼、毛栗、薇菜、蕨菜、槲树、皮毛和天麻、麝香等。这些产品,有的转运出口至南亚各国,有的远销西北。这主要发生在清朝下令停止官方茶马交易之后的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

陇南地方史志办主任罗卫东撰文说,康县所属的陇蜀道,在宋代茶马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两宋时期的战马,主要通过陇蜀道运茶供给,最高纪录是一次向前方军队供给3万匹马。为此,朝廷在阶州(今武都)、成州(今成县)、文州(今文县)、宕州(今宕昌)、西和州(今西和)均设有大型茶马场,由国家直接管理,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交易。

罗卫东文中指出,南宋朝廷曾下令停止茶马交易,致使军中无战马可用,负责陇南防务的吴挺将军十分焦急,多次上书称:“马者,兵之用也,吾守罢去,不忍一旦误国军事”。朝廷权衡再三,下令恢复茶马交易,大量战马又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南宋军队中。

当年,四川北上的马帮商队,出川后由康县窑坪进入甘肃境内,人喊马嘶,一路拥挤在窑坪这段狭窄古道上,清悠的铃铛声和嘚嘚的马蹄声,散落在寥落寂寞的康北山区。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文/图

陇南 川茶北上换马必经地

陇南,在历史上是川茶北上换马的必经之地,在全国茶马交易格局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南宋时,因陇南是宋金对峙的分界线,只有陇南的阶州、文州、成州、西和州、凤州还在南宋控制之下。南宋的茶马场只好设在这些地方。

宋代以后,朝廷设在陇南的茶马场、卖茶场、批验所和巡检司等场所和机构,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全国都十分有名。到了明代,茶马古道主要运输工具不再是骡马,而是换成了骆驼。之所以换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有数百万斤茶叶要从四川贩运到西北,数量太大,气候太冷,马儿难以胜任,故改用骆驼。

这条支线道路艰难险阻,当年清朝名士王士祯曾行走此路时记载:“(盐亭)富村驿今豺虎窝耳,窝外即荒山,虫声四起,夜不成……(三台秋林)蛇虎虽多,与人无害……(三台建林)地多虎,日高结伴始敢行。”

四川边茶绕道陇南做交易,当然跟那里盛产良马有关系。

北宋熙宁六年(1075),边关大将王韶收复甘肃宕昌后,在宕昌设茶马场。《宋史·兵志》载:“北宋的马分为二:一曰战马,生于西垂,来自宕昌、峰迭峡、文州;二曰羁縻马,产西南,短小不及格。”

王韶称“短小不及格”的羁縻马,不大合适作战,但跑起运输却是顶呱呱的,脚力很好,因而收购不少。清《岷州志》载:北宋名将张舜民任秦凤州刑狱,专司以茶易马。张的衙门就设在宕昌一禅院,“以法堂为厅,香积厨为厩,廊庑、厨舍、云堂、二门为茶资库,僧房、山场园为士卒燕息之所”,整个衙门堆满了交易羁縻马的四川边茶。

甘肃很早以前开辟了一条入川商道:以天水为起点,经礼县、宕昌、武都至文县。从文县分出两条支线,一条从文县循白龙江至碧口入川,进入青川县境而后至平武;另一条从文县东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入川直达平武。从平武经过江油至绵阳,这条古道与金牛古道合二为一,通往成都。而从甘肃入川的古道,因古时文县称阴平,南北朝时氏族首领又在此建过阴平国,故而被称为阴平古道。阴平古道在秦汉之前就被开凿,三国末期魏将邓艾奇袭蜀国走的就是这条路。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无论是四川,还是陕西、甘肃,来来往往的马帮、背夫早已在暮色苍茫中成为远去的背影,但他们用血肉之躯筑就的千年古道文化,也让万里山川的一石一土记下了他们的足迹。正像广元《古道背夫铭》所述:“茶马千秋,古道苍茫。先人之风,山高水长。”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文/图

新闻推荐

词作家王晋川

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开幕式,500名小学生合唱《我爱苏东坡》。人物名片王晋川,眉山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中国苏轼研究...

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