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升级的通讯工具 让沟通零距离
改革开放40年,时代在发展,通讯技术也在更新迭代。从电报、电话、传呼机、普通手机,再到智能手机,让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而今,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们用智能手机刷微博、聊微信、视频通讯、微信收支……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可这在40年前,却难以想象。
山区老人用一部手机知天下事
“你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爷爷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现在天气冷了,山区气温低,你要注意保暖……”
这是11月2日,芦山县太平镇兴林村草池坪组村民侯本国与在成都务工的孙子杨华江通过手机视频聊天的场景。
侯本国年近七旬,家住偏僻山村,一年难得出一次远门。自用上智能手机后,他经常同在外务工的孙子语音聊天或视频聊天。用他的话说,无论孩子离家有多远,一部智能手机让他们没有了距离感。
侯本国过去用的是老年机,只能接听和拨打电话。多年前他就想换一部智能手机,由于当时家庭经济不宽裕,一直没有买。去年,孙子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送给他,同时,还教会他如何用视频和语音聊天、如何用手机查资料等。
如今,一家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去年,侯本国还担任了兴林村老年协会负责人,智能手机也帮了他不少忙——从网上查询、学习其他地方老年工作的先进经验,向上级部门发材料、照片等。侯本国感慨:“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幸福,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大哥大”是当时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90年代,人们最时髦的“行头”莫过于传呼机和“大哥大”。“大哥大”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更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今年56岁的太平镇居民杨世贵是一名退伍军人,谈及通信40周年的发展变化,他如数家珍。
1980年,杨世贵应征入伍,那时主要靠书信和电报与家人和朋友联系。收到一封家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这也是那个年代,人们远距离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因为发电报费用高,字数不能多;打长途电话,不仅要到邮电局,而且还需要排队等待。
杨世贵退伍后,来到一家企业上班,因工作需要,他配备了传呼机和“大哥大”。传呼机滴滴一响,知道有人找,马上用“大哥大”回电,如果有传呼机,没有“大哥大”,有人呼你,还要找公用电话回电,来回要耽误很长时间,有的生意会因此“黄”掉。但当时,传呼机、“大哥大”的价格高,一部传呼机要两三千元,一部“大哥大”要2万元左右。而且因网络覆盖有限,“大哥大”时常会出现打不通的情况,杨世贵供职的企业因地处山区,与外界联系还要靠电台完成。
“后来有了固定电话,但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用得起。”杨世贵说,当时,一部电话的安装费需几千元,而且要排队。大部分人只能使用公用电话。家里能安一部电话,成为那时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也没有想到,没过几年,这个曾经的梦想就变成了现实,电话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黑白屏数字手机的出现,因价格相对亲民、携带方便等原因,逐步取代了“大哥大”,使用移动电话的人也开始增多。
2009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它的功能逐步完善,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价格却越来越平民化,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芦山县飞仙关镇的猕猴桃种植户王明武说起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过去,猕猴桃上市后,王明武都是摆在国道318线路边售卖。从去年初开始,他在手机上做起了微商,人在家中坐,就把猕猴桃销到了全国各地,年销售量达到上万公斤,而且价格比本地卖得高。
宋仕英也是一名地处山区的农民,她也是智能手机的受益者。前年,宋仕英还在外地打工,去年回乡做起微商生意,她把高寒山区的特色野菜、生态猪肉、无公害茶叶等销到了全国各地,经济收入远比打工强得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从书信到微信,从传呼机到智能手机,通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工信部规划,我国将在2018年底完成5G规模组网测试,2020年启动5G商用。
而今,智能手机不仅实现随时随地联系,还实现移动办公、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
回顾往昔,通讯工具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人们感知祖国越来越强大、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印记。
雅安日报记者 彭加权
新闻推荐
派出所民警将收到的钱款通过微信转给旦某某雅安日报讯“民警同志,我把钱转错了地方,咋办?能不能帮个忙把钱追回来!”10月...
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