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理想 不忘初心 我们为何 要过记者节?

四川政协报 2017-11-08 11:49 大字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11月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确定将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自此,记者节成为继教师节之后中国独立确定的第二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

设立记者节,体现政府对于这一职业的重视,既有敬意,也有鞭策。

记者是可敬的。遇到突发事件、灾难甚至战争,总有记者不惧危险冲向事发最前线,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传播出来;当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总有记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调查,以锐利的笔锋与罪恶搏击;在偏远贫困地区,也总有记者攀岩爬壁、翻山涉水、走村进寨,报道基层最真实鲜活的一面……

因为记者的默默奉献、不辞辛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千家万户,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得以满足,许多久拖不决的难题也在媒体持续关注中得到解决。

记者并不总是光鲜的。去年在网友票选出的“11大光棍职业”中,记者职业榜上有名。

记者还是一项危险的职业。据媒体观察机构“新闻标志运动”发表的公报,2015年全球共有135名记者殉职。

记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所谓“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因此,记者理应坚守职业操守、追求真理、仗义执言、信法守法。但从过往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以权谋私、拿“封口费”、索要“赞助费”的记者,有之;为求轰动效应,编造虚假新闻、哗众取宠的记者,亦有之。极个别不称职的记者,滥用了社会公众的信任,玷污了这个崇高的职业。

设立记者节,也是为了提醒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坚守职业道德,常怀新闻理想,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中坚守“初心”。

如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新闻记者更应把握好时、度、效,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唯有如此,记者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据新华网)

记者节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和护士节、教师节,为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今年,是第18个记者节。

致敬!新闻工作者

榜样的力量

■本报记者 阳亚舟

记得读中学时,我最喜欢看的一档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就是《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往往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反映和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社会难点问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正能量”。通过焦点访谈,我也知道了很多优秀记者和主持人,比如水均益、白岩松、敬一丹、方宏进等。

后来,我阅读水均益的《前沿故事》、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崔永元的《不过如此》等自传,深入了解了这些“名记”“名嘴”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经历,很是震撼。他们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热血沸腾的新闻理想、惊险有趣的采访故事,都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因为对这些新闻界“榜样们”的崇拜,大学时我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就读。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不同媒体工作,接触了不少优秀敬业的媒体人。印象最深的是“4·20”芦山强烈地震,我当时在成都电视台评论部工作,灾情发生后,部门同事第一时间全都赶到单位,紧急联系策划抗震救灾相关报道。虽然因为岗位原因,大家没有深入一线,但都兢兢业业、不分昼夜地参与相关报道的制作和播出,让我深受感动。

几天后,我在电梯里碰到刚从抗震一线返回的记者“小李哥”。他告诉我,由于前往宝兴县城的道路切断,他们跟武警官兵一起步行进入灾区,扛着摄影机走了整整一个通宵,道路险阻不说,还不断有飞石落下。他们不仅要随时躲避危险,还要想方设法多采集一些影像素材。听着他平静地讲述在抗震一线的经历,我心中充满了敬意。

到四川政协报社后,身边的同事又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有的同事在省两会采访期间感染急性肺炎,连续一周晚上去医院输液,白天正常工作;有的同事凌晨3点坐火车从攀枝花采访返回成都,不出站立刻换乘凌晨6点的火车赴广安继续采访;有的同事在贫困村采访结束后已经是夜幕降临,吃了一碗咸菜面条后,又继续赶赴镇上采访……

无论是知名媒体人,还是我周边的媒体同行、同事,他们对这份职业的坚守,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新闻理想,始终激励着我在新闻工作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他们都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媒体人榜样。

我的新闻职业生涯

■本报记者 唐召怡

24年前的夏天,我进入一家省级机关报社,从此成为一个“做新闻”的人。

寒来暑往,惊觉时光飞逝如电。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回顾这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感慨良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成都报业最为活跃的时期,众多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报纸,以迥异于过往报纸常态的风格,相继出炉,在方兴未艾的报业市场上高歌猛进,竞争激烈。

年轻人总是不甘于平淡生活,1997年的某一天,我不假思索地辞去了机关报的工作。自1998年起,先后在成都数家报社任编辑,有时也兼做一些采访。写稿子、催稿子、改稿子、做标题,守着美编做版子……日复一日,这些过程成为嵌入生命中取不走、抹不去的主要内容。

新闻工作表面光鲜,实则繁琐辛苦,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岗位,都有外人难以体会到的苦衷。频繁出差或漫长夜班,都会在不知不觉间给身心带来负面影响,但不管你状态如何,随时都需要你集中精力写稿、改稿。

然而,这又的的确确是一份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工作,“新、真、快、活、强”的职业特性,令记者、编辑们见多识广,这样的从业经历可以打破一个人思维观念的藩篱,看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加开阔。

曾经在某报做过一段时间旅游新闻,经常可以“游山玩水”,朋友很是羡慕。可事实上别人旅游是全身心放松,做旅游新闻的人神经却是紧绷着的,得关注每一个细节,思忖如何组织报道结构和内容,确保第一时间完成稿件写作和编排。

在日报社上了整整5年夜班,好几个大年三十的凌晨,都是在报社的电脑前度过的。编辑过不同的版面:城市新闻、国内新闻、焦点新闻、时政要闻……天下事、身边事,各种突发的和恒常的事件,让人在文字中沉沉浮浮,思考着、茫然着,感动着也困惑着。表面风平浪静的夜班生活并非波澜不兴。现在回头看,在修改打磨一篇篇稿件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编辑者的人生观、世界观。

去年初,加入四川政协报社,“周游”一圈又回到机关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此前,对政协工作不甚了解。在政协报做了一年多编辑工作,从一篇篇稿件中,仿佛又见识了一片新天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交提案建议……人生真是步移景异啊!“学到老活到老”不再是学生时代的一句口号。

说说心里话

记者:历练者

记者:见证者

一缕阳光照进心怀

■本报记者 王天雨

最初看到关于陈小朋、陈小玉的信息资料,是在2016年8月。资料中讲述了南充市政协主席吴小可在一次脱贫调研中,偶然发现一户贫困户家的两名孩子有些不太正常的举动,便帮助联系医院进行检查。在确定两兄妹分别为中度、轻度神经发育迟滞后,又帮助他们走进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康复训练。

看到内容那一刻,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正是脱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吗?联系采访,作了题为《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报道。今年4月是陈小朋、陈小玉进行康复训练的第10个月。他们的病情有没有好转、康复得如何?我走进了那个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学校。

与想象中的场景不太一样。陈小朋并不怯生,显得十分活泼,一路上用不太清晰的声音叫我“哥哥”。而更让我惊讶的是陈小玉,她已经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数数到50。当听到老师周溪萌说“经过康复训练,陈小玉很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那一刻,我内心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如果没有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陈小朋、陈小玉可能不会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甚至他们家人都还不知道他们的患病情况。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中那一点一滴的帮扶,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贫困户家中,照亮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2015年7月,省政协启动“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主动投身其中。“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在帮扶昭觉县尼地乡时,省政协委员黄玉蛟发出的感叹。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尼地乡的优秀贫困学生连续两年赴成都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为这些彝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学生马海伍牛在参加完活动后就定下目标——长大后到成都上大学,找工作。

《等待八年的团聚》对我而言,是一篇遗憾的报道。除了稿子没有很好地展现陈晋钦大女儿离开家8年后,与家人团聚的幸福场景外,遗憾的本身更是陈晋钦大女儿8年前与医科大学的失之交臂,原因就是家庭贫困,没钱上学。电话中,陈晋钦几度哽咽,直言对不起大女儿。不过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各方努力下,陈晋钦大女儿回到了那个她离开8年的家。而让人更加欣喜的是,目前陈晋钦家已经住上新房,迈上了脱贫奔康的道路。

作为一名记者,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在一次次采访中,能够见证脱贫奔康中那一个个感人故事。这些,就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心怀。

(注:文中陈小朋、陈小玉均为化名)

记者:奋进者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

■本报记者 张诗若

做个全媒体记者不容易。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会场外各路媒体人忙碌不停。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无线上网本……参与采访者每个人都装备齐全,他们既是记者、编辑,也是播音员、主持人,这就是媒体融合后新闻人的真实写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格局不断改变,传媒产业开始进入全媒体时代。“看朋友圈、上论坛、发微博、刷微信……”一夜之间,大量民众、拍客、自由写手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似乎进入了“人人皆记者”的时代。这就造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很快就朋友圈、论坛、贴吧上消息“满天飞”。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原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专业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红笔描白少年头”的传统报道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最近,我代班新媒体编辑工作,对全媒体时代有了更深的感悟。

如今的传媒产业不光分工精细化、专业化,而且更加职业化。新媒体编辑不仅需要文字组织、数据搜索分析、选题策划等能力,还需要熟练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并且要对“网络语言”了然于胸。

这是一个飞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脚底板下出新闻”是永远不变的“定律”。在全媒体融合和机器人写稿的时代,专业新闻记者并不会悄无声息被取代。相反,由于信息量和来源渠道的增多,记者在从某些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承担的使命将向着更深、更广处延伸。

看微博、微信的流量数据,越是深层次的追踪报道、评论分析,阅读数越大。公众需要职业记者的深入调查和报道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里拨云见日。科技的发展、工具的改进,只会给创造性劳动锦上添花。

用镜头记录 每个真实瞬间

■本报记者 张聪

一架相机、一个背包、一个人,对于四川日报摄影记者田为来说,每天走在成都的大街上,上下班路上的人、拔地而起的建筑物,甚至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都是他镜头捕捉的对象。爱上摄影10多年,做摄影记者6年,田为通过摄影,见证着四川近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2001年,刚上初中的田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相机,兴奋得一晚没睡着觉。随后,利用休息时间,田为背着相机跑遍了贵阳城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他家乡的变化。

2007年,田为如愿以偿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录取。他说,还记得到学校报到时的第一堂课,专业老师问全班30多名学生:“你们谁是真正喜欢摄影才报考摄影专业的?”沉默片刻,全班同学只有他举起了手。

2010年暑假,读大三的田为被北京一家摄影杂志聘用为专职摄影师,入职第二天便被外派出差,要求拍摄17个地级市的城市和农村面貌。两个多月,他走遍了17个地级市、60多个农村。像一个背包客一样,田为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每次坐上开往另一个城市的大巴车,那种兴奋、新奇和疲惫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他的每一个神经。

大学毕业后,田为成为四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之前做摄影,追求的是潇洒和自由,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和担当。”田为说。进入四川日报之后,每当发生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他总是拿起相机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瞬间。“要让读者感受到现场最真实的景象,这就是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应该做的。”

做摄影记者的6年,田为爬过四川最高的楼,走过四川最蹩脚的路。但回想自己这些年的作品,田为总是觉得不满意。四川这几年正在飞速发展,人文风景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懂得做一个记者容易,做一个好记者难;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一幅有温度的作品,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记者:记录者

“船头的瞭望者”

■李玉红

每年到了记者节,我都会想起我曾经的美好愿望,就是做一名记者。每每这时,总会想起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说过的这段话:“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记者们充满激情的报道和万众瞩目的身影。我们的记者,走遍大江南北,跨越千山万水,似一道独特的风景,出现在千家万户的荧屏前。那一幅幅手持话筒采访报道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上初中时,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未来的理想,将来最希望做什么?我毫不迟疑地说,想做一名记者。然后,我就用课本卷成一个纸筒当作麦克风,一本正经地学着记者的样子采访同学们,常常引来大家的哈哈大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天真美好的愿望,曾如一道彩虹,装饰了我青春年少时梦想的星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自己早已为人妻、为人母,青春年少时候的梦想终究没能实现,但内心那份对记者职业的敬仰却一直不曾改变。

虽然没能成为专职记者,但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仍然不时与媒体记者有所接触。每当看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奔波在采访途中,风雨无阻,一路前行,不说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心中便充满敬意。记者,一抹坚强的微笑,诠释着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执著。一支笔或一部相机,带着良知与敬业,去揭示事实真相,去拍下一个个历史的瞬间,去报道刚刚发生的新闻。以敏锐的目光,简洁犀利的言辞,揭开社会假恶丑的面具,歌颂人间真善美的情操。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乡村,处处都留下了记者穿行的足迹和奔波的身影。

记者,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抒写了这个神圣职业的精彩。虽然他们也有年迈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是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也有恋人和朋友,他们也需要照顾家庭、承担家务……然而,为了这份肩负使命的职业,他们舍弃了舒适和安逸,甚至是舍弃了多数人都有的规律生活。

都说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小到人情冷暖,大到世界经济,正是通过记者不辞辛劳的采访、挖掘、记录、报道,才有了万千受众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可信的信息源。向记者致敬,那一段又一段的风雨兼程,抒写着人生的艰辛与欢笑,也构成了一道绚烂独特的风景。

新闻推荐

@天全芦山宝兴 这是一条重要的路况提示!

国道318线多营至飞仙关路段临水靠山,路面较窄,交通管制期间可能会出现车辆排队等候放行的情况。今天上午,记者从市公路路政管理支队了解到了一条重要的路况信息,尤其对于天全、芦山、宝兴的亲们...

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