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瘫痪婆婆21年 用爱诠释孝老爱亲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陈小琴不是老师,但作为母亲在教儿子时,孝老爱亲是她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年41岁的陈小琴是汉源县唐家镇五里社区居民。
“憨厚朴实”用在她身上一点不为过,多年的操劳,让她的眼角爬上了鱼尾纹,那双善良的眼睛里充满了温情和慈爱。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年女性,其平和的笑容下却蕴含着让人钦佩的毅力。21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全身瘫痪的婆婆白炳芬,用爱心呵护家庭,书写了人间大爱。
陈小琴推婆婆出去“散步”
柔弱肩膀扛起重担
质朴、豁达的陈小琴,温暖而乐观。多年来,在家门口的水泥路上,陈小琴每天都要把婆婆推出来走走,让她看看庄稼的长势,让她感受山村的变化。23日中午,推着婆婆“散步”回家后,陈小琴像往常一样忙了起来,她搓洗着盆里婆婆换出来的衣物,手脚不停、动作麻利。
“妈,饿了吗?我给您盛碗稀饭。”晾晒完衣服,陈小琴对婆婆关心地询问,随即,她从锅中盛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一匙匙地喂老人吃饭。
“孝”在21年的坚持中凸显厚重。陈小琴坐在婆婆旁边,时不时给老人捏捏腿、捶捶肩,舒缓筋骨。老人望着她,笑着说:“你也歇会吧。”
“他是一个大孝女,比我的亲生儿子还好!”说起自己的儿媳,老人脸上尽是幸福和满足。
时间回溯到21年前。
1999年,陈小琴和丈夫李松涛的爱情之花刚刚绽放,就面临一场考验!李松涛的母亲得了“运动神经元功能缺失症”,这种病致使她全身瘫痪。
许多好心人劝陈小琴趁早放弃这个男人。
陈小琴的回答很坚决:“我们真心相爱,更要共同尽孝。”
21年来,日复一日,不知道给婆婆翻过多少次身。陈小琴说,冬季每天要给她擦一次澡;夏季每天要给她擦两次澡;每天晚上要等婆婆睡了后她才去睡。陈小琴对婆婆的照顾,堪称无微不至。
为了给婆婆治病,她四处寻医问药。
只要有治疗婆婆疾病的信息,陈小琴都格外留意。有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医院,研制出一种中药能治婆婆的病。陈小琴便让丈夫第二天一早,带上相关病情资料去了石家庄市。
2012年国庆节,陈小琴从网上查到,有一种新的医疗技术,叫“干细胞移植”,声称能医治“运动神经元功能缺失症”,这家医院在湖北省武汉市。看到这条消息,陈小琴又通过电话联系……
21年用心书写“孝”字
片片孝心,寸寸真情。
一个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5年的白炳芬至今安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整整21年!白炳芬没长过褥疮,全身肌肉没有萎缩。坐在轮椅上的白炳芬衣着光鲜,面色红润,眼带笑意。
21年来,陈小琴不但没有把瘫痪的婆婆当成拖累,反而作为生活中的相依相伴,21年前的选择不但没有磨灭她的生活意志,反而培养了她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她的日子过得辛苦忙碌而又有滋有味。
苦难是生活的另一本教科书。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使陈小琴的儿子格外懂事。儿子小时候,就常常陪伴在奶奶身边,给奶奶说话唱歌,给奶奶捶腿揉脚。
陈小琴的丈夫说,这么多年来,要是没有她,母亲可能早已离世,妻子就像一颗糖,宁愿化了自己,也要让婆婆感受干净而又体面的生活,去感受生活的希望。
心中有孝义,脚下有力量。陈小琴朝着希望的方向一直前行。面对今后的生活,陈小琴依然是一脸的笑容,笑容里满是坚韧和自信。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记者感言
孝心无价!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唏嘘不已,而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令人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陈小琴怀揣一颗孝道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演绎的亲情故事,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明灯”。
新闻推荐
时序初夏,万物勃发。眺望黎州大地,漫山遍野硕果累累、菜籽飘香,夏收序章在果农的吆喝声中拉开序幕,田间地头升腾起丰收的...
汉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汉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