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路打通万骨枯蓝褛开疆写史诗

三江都市报 2015-08-31 15:33 大字

岩窝沟蓑衣岭段乐西公路陈列室内的实物资料记者张波摄乐西公路蜿蜒在中国西南大小凉山崇山峻岭中,记录了中国公路抗战的风雨沧桑,演绎了许许多多筑路抗战的英雄故事。三江都市报《乐西公路血肉筑成的抗战路》文章见报后,引起广大读者热烈反响,纷纷提供线索,记者通过联系采访亲历者或其后人、专家、学者,还原了那段艰苦的历史岁月和乐山人民在修路中做出的贡献。

蓑衣岭顶风冒雨铺路基

金口河大瓦山北侧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是修筑乐西公路极为艰难的路段。“该岭是当时川康两省的界山,终年云雾弥漫,行人翻越必备蓑衣、斗笠等雨具,故名蓑衣岭。”金口河区舆情中心主任先云仲告诉记者,由于工人和粮料运输的原因,1940年10月初才集中了民工与石工2万多人全面动工,每天所需粮食达4万公斤,连同材料工具等都需从乐山运入。

《乐西公路》一书撰写者之一的罗明刚说,由于“赶工令”要求当年年底前必须打通该路段,工人们星夜赶工,在蓑衣岭上搭了200多间临时工棚。工棚用山间竹子搭建,既不遮风又不避雨。再加上民工大多来自平丘地带,没想到此处如此寒冷,带的衣被薄少,草鞋磨完了,甚至只能赤脚施工。风雨相催的严寒再加上不足果腹的配粮等,让很多人患上了伤寒。

据当时统计,大约每3个人做工就需1个人运输给养。加之蓑衣岭气候恶劣,工人衣服单薄,工棚简陋,赶工紧张,给养不足,冻死、病死的人达3000多。民工如此,工程技术人员亦难免风雪之摧,一位刚刚提升为工务员的技工,头天上蓑衣岭,第二天就冻死在岭上。

石工总队长赵祖康几次到蓑衣岭坐镇指挥,调集各路人马到此参战,突击3个多月才劈出路基,他本人也因过度操劳而瘦得皮包骨头,并患上了咯血病。

1942年2月,大渡河桥工所主任郭增望路过蓑衣岭,当时雪霁天晴,大部分民工已回去。沿途山坡、山腰上残骨、新坟随处可见,郭增望感慨万千:“真是一路打通万骨枯。”

岩窝沟峭壁上凿出一条路

翻越蓑衣岭后,进入了雅安市汉源县境内的岩窝沟。岩窝沟以山高路险沟深闻名,是当时川康两省的交界处,当年修筑岩窝沟段公路的有3000多名工人,住草棚吃杂粮,用绳子拴住腰,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悬挂下来,一钎一锤,硬生生从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一条公路。

黄跃波是当年修建乐西公路的民工黄定清之孙。他告诉记者,要在岩上开路非常艰难。首先要在悬崖上固定好钢钎,然后把人放在箩筐里吊下去,工人就坐在箩筐里打炮眼,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凿岩的痕迹。

“我爷爷当年差点死在乐西公路上,因修路受伤,他身体很差,在乐西公路通车后几年就去世了。”黄跃波说,为了祭奠故去的爷爷,他于2009年10月17日重走乐西公路,并找到了当年的修建者和见证者。

据记载,由于当年所用的几乎都是劣质的黑火药,有时候炮眼未响,走近时瞎炮却突然爆炸,或者放炮后上面的工友收绳子不够快,都会导致施工的民工丧生。而且麻绳有时被岩壁磨断,山上飞石也容易掉落伤人。由于伤亡过重,“有一阵民工都不敢下崖了。”指挥部采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激励措施,规定凡“敢死队”成员每天早上在施工工地坐进箩筐后即发给5块大洋。如晚上安全返回,5块大洋作为奖赏归己,如回不来,就当是抗日救国捐躯的抚恤金。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打通岩窝沟约6公里长的路段中,就有125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死亡,平均每公里死亡20多人,其中,仅坠崖身亡者就达40余人。为纪念死者,当时在沟底路旁立了一块碑,后被岁月所湮没。

悬索大桥难忘建桥艰难

乐西公路经过的河流众多,为赶工期,修了很多临时的桥梁。乐西公路打通后,第三期工程主要是改善和完成遗留工程,重点是桥梁建设。石棉大渡河悬索桥是乐西公路上最重要的桥梁,也是当时全国第二长跨径悬索桥,它定在汉源县的农场和当时越西县的草八排之间,这里浊浪滔天,建桥十分困难。由于无法在河里建造桥墩,桥梁按单孔大跨径铁索桥设计。桥跨径110米,宽4米。于1940年1月筹备建设,随后还成立了大渡河桥工所,主任为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的郭增望。

今年80岁、远在广州的程知诚看到本报的报道后,近日辗转联系上三江都市报记者。他告诉记者,他的岳父姜文藻是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在乐西公路第三总段长华敬熙的介绍下,参与修建乐西公路,任四总段15分段段长,负责技术、行政、指挥工作。后被调到桥工所,与其他5位大学生参与悬索桥施工。

“除了钢索外,所有用的钢料均为国内自行制造,他们还研究出新的试制办法,减少了钢材的使用。”程知诚告诉记者,经过不懈努力,郭增望带着技术人员和工人,克服工具、物资匮乏等实际困难,仅用6个月就完成了悬索桥的续建。

后来,姜文藻直到完成乐西公路的收尾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家乡南京工作。

无私奉献乐山6万民工筑路

据介绍,乐西公路全长525公里,其中当时在四川境内有200公里,行经乐山、峨眉、峨边三县,都在乐山境内。

乐西公路工程处设在乐山城区陕西街八角洋楼,有关部门机构和大部分工程处员工分散居住在乐山城,如测量队驻板厂街,一些人员住月咡塘、铁门坎等地。乐山城是乐西公路的指挥部所在地、大本营、后勤供给基地。

据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考证,乐山为乐西公路修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不完全统计,乐山先后动员了乐山(包括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峨边(包括金口河)、马边、犍为、夹江、井研七个县近4万民工参与筑路,占四川筑路民工的一半。据四川省乐西公路督工专员金奉筑报告,各县尚有50%自动补工的民工未进入统计,乐山参与筑路者当在6万人左右。

由于乐西公路工程艰巨,补给不济,筑路伤亡巨大,乐山参与筑路的民工死亡亦十分惨重。史料显示,乐山七县筑路死亡648人,若考虑未计入各县50%的自动补工数,运伕、船夫,因病归家死亡等因素,乐山参与修筑乐西公路死亡人数当逾千人。

留住历史传承文化珍爱和平

为弘扬和保存珍贵的乐西公路文化遗产,2012年,乐山市交委组织编写的《乐西公路》出版发行,全书共25万字。该书的撰写者罗明刚等人反复多次于乐西公路沿线,以及成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收集资料,历时18个月编写成稿。“为一条公路专门出书,且把筑路与中国抗日战争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从一条公路看中国抗日战争,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业内人士纷纷对这本著作给予充分肯定。

记者看到,该书阐述了乐西公路的深远影响,兼及战后在和平建设时期、当今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贡献。对在抗战筑路过程中所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团结御侮的各民族大团结和国际主义精神等进行了生动描述和精辟概括。

在乐山市交委3楼,设置了乐西公路陈列室,它于2013年5月建成。乐西公路陈列室分为“路史纪略”、“辙痕依稀”、“继往开来”三大板块。陈列室内汇集了乐西公路部分史料、影像以及部分实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和演绎了历史的沧桑,以及乐山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20多万公路技术人员和民工,近乎原始的人力筑路,用血肉筑起一道公路长城,挺立起一尊民族脊梁的丰碑。”罗明刚告诉记者,通过著书和设立陈列室,我们缅怀抗战筑路人,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筑路文化,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记者张波

新闻推荐

山坳上的画展

■林灿12月6日,由中国著名艺术家刘正兴和著名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共同举办的画展——“山坳上的画展”,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马坪村举行。这次画展没有在大家所熟悉的美术馆,或者是画廊举行,...

汉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汉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