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店 南方丝路上的﹃泉眼﹄

华西都市报 2015-05-23 17:54 大字

找不到客栈,像这样的土房子也经常住人。 李贵平摄于汉源县清溪镇

民国时的小客栈

华西都市报记者袁慧君

古南方丝绸之路上,如果说络绎不绝往来的商队是一条项链,那散落在南丝路上大大小小的客栈和马店就是串起南丝绸之路的明珠。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其中,马店堪称“泉眼”,带活了整个南丝路上的商贸往来的活水。

大客栈:豪华客商云集之地

南丝路上的客栈和驿站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驿站只接待官家和军家,大的客栈可以容纳数百人,小的叫茶马店,家徒四壁。”刘孝昌介绍,在清代,新津花园镇有一家闻名四方的大客栈,拥有三厅五间铺面。客栈多住达官贵人,轿子平放十分占空间,每当有贵客进门,店小二便将客人的轿子用滑轮升到木架上悬空挂起,气派的官轿架子也是大客栈的标配之一。

“再往里走,每边七八间大厢房分列两边,正厅高达两层,青瓦结实,柏木梁架光滑粗壮。”在南丝路上的大客栈也少不了马圈,马料水草齐备。“旧时州官府官出门,动辄多达二三十人,也能齐崭崭地住进这样的大客栈中。”

唐代张籍有诗云“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刘孝昌介绍,在过去的万里桥,南来北往客商云集,因此也是大客栈扎堆的地方。但无论客栈是什么样式,有一样不会变:“这些客栈的大门口都要高高挂一串灯笼,意为此处可住宿,有些则挂酒旗,意为此处可吃饭。”这些灯笼多采用方形木头架,结实耐用,用白油纸糊上,上书店名。

大客栈也可以分为两种——清堂子和浑堂子。“清堂子的做生意规规矩矩,幺师和帮工也老成持重,禁烟、赌、娼。浑堂子则不然,黑白均沾,赌博、宿娼、买卖人口枪支,无恶不作。”

小客栈:唱顺口溜揽客人

豪华的大客栈毕竟只有客商云集之地才有,在南丝路的荒山野岭处,更多的是鸡毛小店,也就是成都人口中的“幺店子”。每到暮色降临,客栈的幺师(服务员)便站在门口吆喝,招揽生意。“老成都人相信,身上银两带的多的人,走路的时候,脚上沾的灰多。因此,幺师看到这样的客商便格外殷勤。”好的幺师是客栈滚滚银钱的源头,他招揽客商的吆喝也很有讲究。“多是夸奖自家店的豪华,像是铺盖齐整整,窗子亮闪闪,但等你进去,就一定不是这样了。”等到客人进门来,幺师便殷勤地接过客人的包袱,小店连登记都免了,赶紧给客人打来洗脸水,帕子也早就递到手上。

刘孝昌记得,老成都小儿都会唱的幺师顺口溜。“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办交涉:要屙屎,有草纸,不要撕我篾席子;要屙尿,有夜壶,不要在床上画地图。”等到次日清晨,鸡叫头遍,幺师又开始吼店,唱词也有了应景的新变化。“东方亮,江水潮,笼内金鸡把翅摇。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办交涉,打对的,同房的,个人东西要收拾,慢张罗,失掉财物都不管。有事的早起,无事的休息。”随后,幺师便开始给每间客房端茶送水,名义上是送茶水,其实是借机查看各间客房有没有异常。他说,“热情,机灵,好的幺师能顶一间客栈的半边天。”

马店:有土司头人的“背景”

马店其实也是客栈,主要是可以搁置更多的马匹。据刘孝昌介绍,马帮盛行的南丝路上,马店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从成都到西昌,簇桥、双流、新津等地,云集着众多马店。大马店多有土司头人的背景,无背景的生意走不通。”

大马店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大马帮,有自己招揽生意的秘方。“大马店的门口都立着一根天灯杆,也叫天星杆。临近天黑时分,把灯点燃,十来里路之外便能看的分明。”这些天灯杆是大马店的标志,杆子也格外气派,多用齐整整的杉木条子制成,下有石条砌的座台,杆子上也装有滑轮,依靠这滑轮便能升灯。常跑南丝路的马帮都知道这灯笼里的诀窍:

“马帮走在山路上,远远地看见天灯杆上一串红灯,便说‘不急不急,马店还大有空位\’,等到走到半路,灯变绿灯,心里便有点着慌‘哎呀,都住一半了,要快点哦。\’等到走拢,灯笼转黄,则不免两手一摊‘莫眼了,已经住满了,只有另寻他处。\’”虽然没有现代社会大张旗鼓的广告,但旧时的马店依靠简单灯笼,便能起到“千里传音”的功效。

马店基本把马帮需要的服务都“包圆”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钉马掌。

秦汉时期 南丝路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从成都沿雅安一路往南到凉山州,到云南,其实也是从汉族为主的地区到达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实际上,在历史上,南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民族走廊,无数少数民族经这条路南来北往、迁徙融合,并形成了现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情况。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段渝讲,先秦时期,就有文字零星记载关于这里少数民族的情况,《史记》《汉书》和《华阳国志》也有相关记载。并为我们介绍了司马相如初通的“西南夷”,都有怎样的习俗。

秦汉时期,四川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冉駹、邛、筰、徙(si)等。段渝说,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属于两个大的民族集团:氐羌和濮越,氐羌在四川的西北,而濮(pú)越则在今日四川的西南面。具体来说,从成都出发,岷江上游地区,居住的就是属于氐羌民族集团的冉、駹,往南则是筰人、邛人。筰人最早也是生活在岷江上游地区,后来则往南迁徙,汉时迁徙至雅安、汉源一带,武帝时期,继续南迁至盐源、凉山一带。而邛人则生活在以西昌为中心的地区,往北到达临邛(今邛崃)。段渝笑着说:“临邛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靠近邛人生活地区的。”再往南进入云南,少数民族比四川更多,情形也更为复杂,比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在洱海地区生活着昆明族、宝山一带的嶲(xī)人,以及在宝山以南生活着哀牢人。

虽然同生活在南丝路沿线,四川的少数民族和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尤其在生产方式上。段渝介绍,根据考古出土的资料考证,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多为定居的农耕民族,即使是被汉人当做游牧民族的筰人,经考古发掘,发现也呈现有非常鲜明的定居特征。而筰人被当做游牧民族,是因为他们饲养的马匹在汉代非常有名,被称为“筰马”。

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冉駹,他们生活在干寒气候的高原,最早也游牧,可是却慢慢发展出定期迁徙的特征。“而且别地的游牧民族迁徙是‘逐水草而居\’,而冉駹人则像候鸟一样,分季节往返于成都和原住地。”段渝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觉得每周一次的宽窄巷看起来不过瘾?觉得分成好几期的内容不能一下子看完不过瘾?觉得报纸上往期的内容不容易翻阅,电子版搜起来也没那么容易?

那么,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华西宽窄巷”的公众号吧。这里我们将打捞成都的史海趣闻和故事,往期不容错过的精彩故事也将在这里一一呈现。

新闻推荐

当初冒死送信,偶尔想起也后怕

王岩飞履新。“芦山地震”转眼间已3年。偶尔闲暇下来,坐在指挥部里,王岩飞想起地震当天那些死者,总不禁唏嘘感叹。而想起当初只身一人来回奔波在送信路上,也有些后怕——哪怕一块小石头,那时...

汉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