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源:悠悠民歌响山野

华西都市报 2015-04-18 18:11 大字

汉源县清溪古镇南丝之路遗址。

九襄南丝之路驿站旧址。

今天的雅安汉源县,不少地方,仍保存着一些南方丝绸之路、同时又是茶马古道的遗址。这些遗址上的旧土坯房,甬道废墟,断垣残壁,以及那天空中时断时续飘出的苍凉民歌……都在无声地向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仿佛时光倒流,给你一份难以言说的莫名惊喜。

起于明初“宜兴茶号”的艰辛背夫

汉源地方志介绍,明洪武年(1371)在汉源县有个“宜兴茶号”,这个茶号中,从事茶运的主要是背运,当时的壮年背运每人可背十包茶,每包十七八斤重。快点的,雅安到康定七天就可回转。每包茶可挣回25斤大米,每趟除消耗可挣200斤大米,在当时大米很珍贵的情况下是很可观的收入。慢的一趟来回需要十天,还有全家四口人上阵的。主力军老公背十包,娘子军老婆背三四包,怀里还抱吊着个吃奶的幼儿,后备军是十岁多的儿子背一包。全家虽辛苦,也还团聚。一趟十天下来可挣回300斤大米。

当时背运茶叶相比其他货物是比较安全的,因棒客(土匪)是不喝茶的,他们什么都抢,就不大抢茶叶。当然背运茶叶也是很辛苦的,背的人都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但当时人不用手帕更不用卫生纸,他们自有办法。每人在背架子上吊一个竹环,用来刮汗。他们都不穿布鞋更不穿皮鞋,穿的是叫“瘸马子”的草鞋。出发时每人背上一小捆稻草,草鞋烂了就利用休息的时间现编现用,方便适用。由于宜东到泸定、清溪到荥经的古道上几十年少有人行,它们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汉源民歌:悠悠山路上的情感记忆

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三条古道贯穿汉源县,于是,这路途中自然少不了民歌。

汉源县前几年出了一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汉源卷》。书中,一张关于汉源民歌分布的版图呼之欲出。在今天的汉源县皇木镇、永利乡这些地方,只要年龄稍微上了六七十岁的,都能唱出当地民歌。这些民歌,也多是古往今来的马帮在漫漫长途中传唱下来的。

比如,汉源县皇木镇的《十八娇》民歌就很有意思:

“好久没到这里来,这里凉水起青苔,吹开青苔喝凉水,凉风悠悠渗水来。”

“高山顶上摘丝瓜,丝瓜牵得满山爬,东一爬,西一爬,爬到娃儿出来背盐巴。”

唱山歌最大的快乐是斗歌,这斗歌之中,夸张的表达方式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前头山歌多,当不得我一只牛耳朵,前头载了十八船,后头还有几箩筐。”对歌很是有趣,一条深溪沟之隔的永利彝族乡的马帮,常常这边山头就逗(挑战)山沟那边的马帮。有时候,遇到敌手后大伙就暂时不走了,你一句我一句对了起来,等到日落西山,相约下回碰到再来。然后,悠悠的马帮铃声又继续在山谷响起来,大伙互道尊重,各自继续赶路。

如今的皇木镇,山歌从曾经的人人会唱,已退化成当地老人的一种情感记忆。这种记忆,是千百年来一辈辈乡民在崎岖旅途中披星戴月、用无数汗水凝结而成的。

清溪古镇:“建昌道上的小潼关”

汉源县清溪古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里,是古代川滇黔之间的一条通道,更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驿站。

在古代,清溪镇肩负着北拒藏夷,南抗彝蛮的重任,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重要的边关军事重镇。今天的清溪显然不再有这样的使命,古镇的居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老街上,几乎看不到商业的痕迹,除非是赶场天,你甚至找不到一家可以充饥的餐馆。镇上,许多门窗、墙壁、屋脊、撑拱上都分别装饰着浮雕、镂空雕、浅雕和立体圆雕等。雕刻的内容有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其雕刻雕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动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从中可以看出,这条南丝之路驿道往昔的繁华。

一位叫李崇懋的居民介绍说,往昔,成都的丝绸、雅安的茶叶、乐山的盐巴、西藏的马匹药材、云南乃至南亚的珠宝玉器等,全在这里汇聚中转。清溪于是有了“建昌道上小潼关”的美称。以前的老街,也密密麻麻开着旅店,李崇懋的高祖在清朝末年是开鸡毛小店的,后来贩茶发了财,于是修了个大店子,取名叫永发店,后来还发展成“连锁店”,在清溪城内一连开了3个店,除上永发店、下永发店外,最早的老店更名为“老永发官店”,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每天可以住上300人。

李仕伟 文/图

新闻推荐

因家庭矛盾 他弑母后再杀两村民

早报讯2014年6月30日19时,汉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该县九襄镇三强村1组发生命案,请求出警。接警后,九襄派出所、九襄防暴队、刑警中队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处置侦破工作。目前,犯罪嫌疑人钱永军(男,35岁)已被...

汉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