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背夫日记”还原茶马古道

四川日报 2014-01-29 14:00 大字

“我们在泸定县发现了汉源人写的背夫日记!”1月上旬,汉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郭朝林说。这份背夫日记引起了汉源县和泸定县“茶马古道”相关研究者的注意。

写日记的老人名叫朱德万,今年84岁,上世纪40年代,年仅10多岁的朱德万就和成人们一起背着茶包,行走在山路上,成为汉源的年轻背夫之一。

在朱德万家里,十余本日记摆在桌上,堆成一摞。“我是汉源县双溪乡松合村的人,小时候当过背夫……”朱德万翻开日记,回忆起那段经历。“腊月十四,天气晴,大事记要:今天背茶……宿泥东(宜东)镇……”背夫日记里,彼时的场景扑面而来。

朱德万说,背夫们一般是农闲时间接活。每年秋收后是背“背子”的时节,贫苦的农人们八个一群、十个一伙,在雅安的孚和、永昌恒等茶庄里领茶包。茶包用篾条包装,10公斤一包,每包茶的运价是“一斗米”左右。背夫们把茶包捆好,系上背带,有的则使用“背夹子”。从雅安到康定,单边路程在半月以上。

背夫们出发时,常常随身携带一点玉米面或者馍馍,如果能够买上一碗“豆菜子”(豆浆、豆渣合着素菜煮成的一种食物),那就是一顿“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一般的客店、脚店里,地下铺一些草帘、玉米叶、干谷草,就是背夫们的床铺,疲惫的背夫们横七竖八躺一屋子,待天麻麻亮,又踏上漫漫长途……

如今,岁月掩埋了当年背夫、骡马踩出的山道。然而,宋代在这里设立的“茶马司”仍然“健在”,大山之间遗存的“官道”、古道上背夫留下的拐子窝还隐隐显现。

黄伟 本报记者 游飞 整理

新闻推荐

八旬老人用漫画讲述小镇风物

□本报记者李思忆4月12日,又逢周六,汉源县九襄镇迎来一批批前来踏春的游客。在一条小巷的尽头,几名外地游客围在一座四合院门口的宣传栏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热心地向大家讲解:“‘正月里是新年,王哥...

汉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