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两个地震灾后异地恢复重建县城之一本报记者王飞九
全省两个地震灾后异地恢复重建县城之一
□本报记者 王飞
九月的汉源,满眼绿意,果木飘香。经过移民和灾后恢复重建,汉源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县域经济正在实现突破性增长。
今年上半年,该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7.25亿元,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增长3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5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增长17.7%。在省委、省政府表彰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名单中,汉源县首次入围,并跻身三甲。
绿满汉源:
“街上就能摘到果子”
9月19日,记者从雅安出发,经雅西高速驱车1个小时,就到了汉源新县城所在地——萝卜岗。
进入县城长800米、宽30米的迎宾大道,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栽植着银杏、桂花、香樟、三角梅等,各种花草树木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序,绿意扑面而来。“整个县城共有3个入口公园和15个城内公园,景致风格各不相同。”该县住建局工程师陈伟说。
绿色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作为四川省地震灾后两个异地重建的新县城之一,汉源着力建设“鲜花、碧水、阳光城”,4年间崛起一座新汉源。
驱车在新县城穿行,绿色植物随处可见。在大大小小的休闲广场,有乔木、灌木、藤蔓、草坪组成的绿色长廊;在县城8处梯道旁,规划有花坛、树木、草坪,梯道不仅方便群众上下出行,更成为一幅幅立体绿色景观;高边坡的石头上也见缝插绿,栽植了大量的四季杨、刺桐、三角梅、银杏、广玉兰等苗木。昔日的黄土坡逐渐被绿色覆盖,群芳吐艳的鲜花墙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自全面开展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以来,汉源新县城已投入绿化建设资金约6054万元,完成道路绿化20条共30余公里,完成公共区域绿化120个地块,完成节点、边坡绿化50万余平方米。已实施6个绿化工程项目,正实施2个绿化工程项目,种植银杏、香樟、天竺桂、桂花等乔木30余个品种共8万余株、灌木40万余株,种植麦冬草2.5万余公斤,摆放时令花卉10万余盆。
汉源还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配套新建了主题公园、人行道、护栏、路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市政道路、供水、供电、管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绿满汉源\’是去年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雅安市委常委、汉源县委书记蒲忠说,在农村,我们要变荒山为青山,广栽金花梨、红富士苹果、大樱桃及核桃等,将青山变成绿色银行,造福汉源人民。在城市,我们选择抗干旱的乔木、灌木和风景树,还要栽黄果柑、红富士和金花梨等果树,到时县城满街都飘着花香和果香,“游客走在街上,伸手就能摘到果子”。
活力汉源:
努力建山区经济强县
汉源县立足本地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促进灾后发展振兴,地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按照“‘两化\’互动、‘三产\’相融、产城一体、配套成龙”的要求,“加快发展、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
今年4月,“2012年四川省花卉生态旅游节”在汉源县九襄镇举办,花海果乡的桃花、梨花、杏花吸引了20多万游客,带来60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汉源去年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5000万元,重点打造以县城非建设区为中心的环湖区域和国道108沿线、流沙河沿线“一点两线”的观光农业带。科学编制大渡河区域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区域科学发展等规划,建成水果基地23万亩、蔬菜基地12万亩、花椒基地9.5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壮大。
编制完成 《大渡河阳光休闲旅游带总体规划及重点景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了“一心两带一轴五区”联动发展的旅游空间布局,并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完善旅游区配套设施,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开办度假村、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春赏花、夏赛舟、秋品果、冬沐阳”的四季旅游品牌,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进入旅游产业链,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民。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汉源县确定每年新增财力绝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开工建设2批42条通村公路,覆盖23个乡镇。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保障比例逐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得到落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飞)通过异地就读,搭建帐篷、板房、简易教室和租房的方式,到5月6日,雅安市因地震停课的329所中小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全面复课,这是记者从雅安市委宣传部6日举行的震后第九次新闻发布...
汉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汉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