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闻香识民俗

华西都市报 2021-01-26 03:45 大字

陈圆圆

多彩香包。据新华社

过桥米线配菜众多。据中新社

汪曾祺

□敬一兵

陈圆圆的香包成定情物

香包是从端午挂艾蒿和菖蒲的习俗中衍生出来的。昆明地处高原,近日楼附近的平坦地方,五华山下的青石板胡同,在夏天变成了季风劲吹的场地和风洞,艾蒿香气驱散蚊虫的妙用,时常在季风中化为泡影。没人清楚是谁最先把艾蒿和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挂在胸前,让闻香和驱蚊与人形影相伴的美梦得以成真,他们只能感叹香包发明者是雀神怪鸟(昆明方言,形容匪夷所思者)。

明朝入昆的川妹子中不乏心思敏捷者,她们从中发现商机,让摊开在当地人心中的香包宏图,遗落在了川妹子的手指缝间。香包从川妹子手中诞生,挂在了昆明大街小巷的店铺中。一时之间,与繁复的衣裙、镯子和水烟壶一道,香包成了妇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吴三桂在昆明开藩设府,为爱妃陈圆圆在莲花池畔修建了“安阜园”。曾经,在莲花池、北门街、翠湖和小西门等地,人们时不时能看见陈圆圆,胸前佩戴着内装玫瑰、薰衣草和其他干花,外表镶嵌金银蕾丝的香包。陈圆圆美颜天赐,围观女人无法企及,只能渴盼得到一枚类似的香包。来自蜀绣之地的川妹子心灵手巧,凭过目不忘的本领缝制出类似陈圆圆佩戴的香包。菜市场和街边地摊,哪里有川妹子,哪里就有仿制的陈圆圆香包。姑娘见川妹子佩戴的陈圆圆香包精美绝伦,缠着让恋人买来,从此香包摇身一变成了定情物。

岁月流转,香水和化学香料顶替了香包的位置。我在翠湖边看见有香包出售,也是被人当成纪念品买来送人,或放在私家车里做摆设。

汪曾祺坐在松针上吃年饭

昆明四季如春,街头巷尾的香味常年不断。汪曾祺在《七载云烟》里用打油诗说出“小西门外试撩青(牛舌)”,小西门的人全都心领神会。

抗战时期汪曾祺从上海经中国香港、越南辗转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期间,小西门是他常去之地。吃饭时间馆子的油烟和炸辣子的呛人气味,把他撩拨得口馋心痒。大快朵颐对他而言可望不可及,他只好假装观望卖菜卖跳蚤药的人,在餐馆门口闻闻味道。

春节回不了家,他和几个学生AA制,去小西门馆子里饱了一次口福。馆子地上铺了云南松针。他们坐在松针上,满屋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他们忘记了身穿的破衣烂衫。他们向老板讨教才知,坐在松针上吃年饭是昆明人的习俗。

昆明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在门前插松枝,在房间地上撒松针,起居吃饭都在松针散发的清香中展开,以此祈求家人清吉平安。得山水气候之益而延伸的闻香习俗,像一面镜子映现出环境与人的关系。

其实小西门早就无处不飞香了,既有松针和梅花桂花郁金香等花木香味,还有野生食用菌的清香。季节不同,味道不同,闻香的感觉也不同。也有葛根商贩边卖边嚼,一说话满口葛根香气。

我在昆明期间,时常去小西门溜达。可是,我没像汪曾祺那样,把注意力分配给气味,导致一次次任由清香气味从我身旁飘过,草木的味道与城市历史的悠久早已彼此交融。

李景椿发明了过桥米线

道光乙未年后李景椿在京城为官,吃过“涮羊肉”。回云南建水途中路经成都又尝过火锅。回到建水家乡后,听说“宝兴楼”的米线颇有名气,吃过几次后就对老板摇头说,闻不到太多的清香气味。

第二天他又来到“宝兴楼”,将三钱银子放到桌上对老板说,“今天我要吃的米线你照着我的说法做。”在李景椿的指导下,老板拿来几个小碟子,里面分别放入切得超薄的里脊肉片、豆芽、豆腐皮和茭瓜片。之后又拿来两个大海碗,一个碗内盛放滚烫的肉汤,另一个碗内盛放鲜米线。李景椿在桌边坐定,双手将袖子往上一撸,仿照京城“涮羊肉”和成都火锅的吃法,把肉片和小菜放入汤里烫熟后,夹一筷子米线放入汤中汆涮一阵,挑入自己的小碗里稍事冷却后吃入嘴里。

米线入汤碗,又从汤碗入小碗,再从小碗入口中的过程中,米线和配菜的清香气味四下飘荡,引得旁边的食客纷纷循味侧目,眼睛像提线木偶那样随着李景椿边涮边吃的动作而移动。老板在一旁插嘴问他,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指着锁龙桥说,“我从桥那边到这边吃米线,这种吃法就叫过桥米线。”

再后来,过桥米线传入昆明。建水人在昆明大观街开了米线馆,每逢中饭和晚饭期间,自行车和摩托车停在米线馆门口,堵掉了一半的街道,一时间生意兴隆闻名遐迩。

昆明人发现过桥米线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大米和各种配菜的清香气味,于是又把薄荷、韭菜、玫瑰和菊花也放入汤中和米线一道涮吃。外地人来到昆明,只要向当地人问询什么食物是昆明的地道口味,得到的答案中,一定有过桥米线。

新闻推荐

品茗“川红工夫” 解码宜宾醇香茶文化

□文翔宇本报记者李美琪一到周末,到翠屏区滨江路的“川红非遗馆”参观和品茶的客人就多了起来。近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来自外...

宝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