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雅安日报 2019-06-16 10:01 大字

多声部民歌走进校园

传承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编者按:

6月11日,是我国第14个文化遗产日。

从过去的忽略,到后来的重视,再到现在的“礼敬”,从国家到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有了新的认知。

在非遗保护传承中,雅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面临诸多传承难题。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非遗项目日渐式微,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非遗项目如何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近日,记者来到宝兴,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兴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以下简称“原生态民歌”),了解其传承背后的故事。

传承

走进课堂写入音乐教材

“唱歌要唱(哎)高山音(啰)……”

2010年初夏,正午。宝兴县硗碛藏族小学音乐兴趣班的孩子,跟随当时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杨明星学唱原生态民歌。

授课现场,杨明星领唱一句后,孩子们跟唱。前面几个字唱得清晰,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孩子们说:“音太高,气都换不过来。”

宝兴原生态民歌种类繁多,或描写劳作铿锵粗犷,或传唱友情质朴豪放,或戏说趣事诙谐幽默。

“会唱不少,但唱得好的不多。2010年,学校聘请了杨明星义务授课,因难度偏大。一学期下来,能唱的学生没几个。”该校校长杨康军回忆。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把爱好音乐、嗓音好的学生组建兴趣班,学唱生态民歌,传承和弘扬本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康军介绍。

“由于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颤音、滑音等发声技巧很不好掌握,其中的韵味也难以把握,教起来难度还是很大。”杨明星也一直都在积极寻找更好的办法。

“毕竟小娃娃的模仿能力要强点,学起来相对要容易一点。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枚瑰宝,一定要保留它的DNA,并将它传下去。”杨明星一直做着他的传承梦,希望硗碛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

在原生态民歌传承之路上,从娃娃抓起成了当地人传承民歌“DNA”的共识。

“当然,培养孩子是一方面,我们更希望民歌走进学校学生中间,让它发于心,歌于口,听于耳。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起到潜移默化的启迪教化作用,这就够了。”杨康军笑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的艺术瑰宝。近年来,宝兴县硗碛藏族小学就地取材引入校园,通过研究和教学,培养传承人,学校引入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成了宝兴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校园文化的典型。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宝兴县教育部门也大力支持原生态民歌走进课堂,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领悟其中包含的文化韵味。

6月12日,正午。

宝兴县硗碛藏族中学操场上,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明安正围坐在学生中间,深情地演唱,字正腔圆,娓婉动听。

同学们情绪高涨,饶有兴致地跟着哼唱,徜徉在往昔岁月里,醉心于家乡的山水之间,在热情参与中感受了宝兴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体味了地域文化的馨香。

“宝兴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作者虽大都难闻其详,但她植根乡土文化沃土,却能口头传唱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静心聆听,每一曲都满含着对家乡一景一物的热爱,激发着我们对过去生活场景的美好想象,呼唤着人们深情归依。”现场,张明安声情并茂向同学们讲解。

据了解,目前宝兴县硗碛藏族中学已开设《硗碛多声部锅庄学习》课程,这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理论指导的积极作用。

去年年底,西南民族大学专家来到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开展了“10+10”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振兴计划和乡村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会。

会上,杨明星带领宝兴原生态多声部民歌队,向师生们展演了三首原生态歌曲《仁空耶尔雀》《依瓦让巴》《敬酒歌》。清新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原生态的韵味使在场师生学得如痴如醉。杨明星从当地民歌的历史渊源、基本知识、演唱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给师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宝兴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外校师生的巨大吸引力,提高了当地文化的品质和实力。”对此,宝兴县文化馆馆长周彭锦说,目前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或音乐系进行的都是统一规范的教学。比如表演专业,批量生产出来的音乐人,成天唱的、弹的都是缺乏真情的歌曲。原生态音乐“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决定了它对于艺术教育的意义,不仅增强民族艺术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

创新

原生态音乐跟上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让非遗走进学生中,实现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既紧迫又重要。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这可能是探寻传统民歌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周彭锦看来,为民歌注入活力,让藏于深山的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青年一代走出大山,由冷冰冰的遗产、文物,变为热腾腾、活生生的民间艺术,在百姓的畅享中生根、开花、结果……这是宝兴文化人在新时代的一项新使命。

记者了解到,目前宝兴县已建成非物质文艺遗产保护传习所和非遗项目展示馆,吸纳“非遗”传承人进驻,进行现场表演、动态展示,让市民们观摩与欣赏,让宝兴的“非遗”文化真正得以弘扬和传承。

“对于‘非遗’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人亡艺绝。说到底,整个‘非遗’保护,要与时间赛跑。”对此,宝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宝兴县文化部门已出台政策对传承人进行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帮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并制定传承人奖励机制,按带徒弟数量、开展传承活动次数、参与文化活动次数等进行等级考核,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定期举行传承人培训,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方式进行鼓励,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视频|宝兴大熊猫幼崽下山过儿童节啦!

待其离开后,巡护员对附近区域展开搜索,发现了大量成年大熊猫的食迹、足迹和粪便,巡护员采集了粪便样品,并详细记录了相关信息...

宝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宝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