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冶:与大熊猫同行

成都日报 2019-04-01 03:07 大字

1990年代,与大熊猫缘分越来越深

位于邓池沟的纪念碑

戴维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现珍藏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身穿清朝服装的阿尔芒·戴维

1973年,在成都百花潭动物园熊猫馆门前留影

本报记者 蒋蓝/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今天是科学发现大熊猫150年纪念日——科学界将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省宝兴县发现大熊猫的日子定为1869年4月1日。阿尔芒·戴维发现了这一神奇的动物,从此大熊猫走进了人类的视野,走向了世界。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精彩名片。回顾发现大熊猫的这150年,旨在充分发掘利用成都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为成都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助力。

嘉宾

赵良冶,1952年4月生,笔名羌笛,四川雅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散文逾百万字,多次获四川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研究大熊猫文化30多年,出版“熊猫三部曲”——《熊猫中国》《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震不垮的熊猫家园》,后两部分别入选2010年、2012年四川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熊猫中国》则是为科学发现大熊猫150年的献礼之作,推出后引起广泛关注。

对话

大熊猫“老马”咬了我一口

记者(以下简称记):赵老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的?

赵良冶(以下简称赵):头一回是在成都。1973年我常到成都,那时我迷上了小提琴,练完琴自我放松,会到人民公园、百花潭动物园走走(注:百花潭动物园是成都动物园的前身),门票5分钱。动物园那里有专职摄影师,挂个双镜头海鸥反光相机,5毛多钱一张照片,相当于4碗臊子面。那次我在前门照了一张,这是我有生以来拍的第一张与大熊猫有关的照片。不知道自己当年何以如此破费拍了这照片,为什么不同猴子、老虎、孔雀合影,单挑熊猫馆,只能说冥冥之中老天有安排,此生该与熊猫有缘。当然,我更不知道,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熊猫专家胡锦矗正跋涉在卧龙、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的崇山峻岭间,忙于中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

记:你首次去蜂桶寨邓池沟是什么时候?

赵:1985年。那时我在延安宣传部工作,通往宝兴县的道路很差,颠簸4小时,途经险要的垭子口,见到了密林深处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教堂为当时宝兴县石棉矿厂部所在地。大名鼎鼎的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此留下的痕迹与记载,我是记忆犹新的。后来我又去了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里是1978年开始筹建的,当时发现了少量野生大熊猫。

记: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你与大熊猫有一段奇特的经历……

赵:是的,我被大熊猫“老马”咬伤过。1991年的一天,我陪同4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先后考察了蒙顶山、宝兴等地,下午到达蜂桶寨,那里有一只半野化的雄性大熊猫“老马”。平时是一位哑巴在饲养这只熊猫,相安无事。那天哑巴回家了,记者们急于拍摄到熊猫在野外的生活镜头,我便自告奋勇,把“老马”赶到院子外的原始丛林,记者们跟踪拍摄了两个钟头。回院子的路上,“老马”跟在我身后,前面有一个岔路,我怕它走错,本能地伸脚阻挡了一下,没想到它一口就咬住了我的脚掌……我被它拉倒在地,咬合力之大,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的脚掌被完全咬穿,为此住院一个多月,至今还有伤痕。后来,“老马”不再来了,就此下落不明。说实在的,我没有半丝记恨,却经常想起它可爱的模样。这段经历,进一步坚定了我研究、关注大熊猫的决心。

150年前的今天,发现大熊猫

记:大熊猫就是150年前在邓池沟一带发现的。

赵:1869年2月28日阿尔芒·戴维在日记中写道,他们是在当天下午两点安全抵达的。那时戴维在邓池沟教堂里拥有一间舒适的卧室,铺的是厚木地板,一色的中式家具,床和桌子椅子笨重又结实。卧室中央摆放一只火炉,炭火熊熊,驱赶着这里的潮气和寒冷。

那年3月11日,一个绝妙的晴天,戴维由几位当地人陪同,一大早出发,翻山越岭,进入深山采集植物标本。在一个李姓山民家里,主人拿出了很多皮毛,戴维一眼就能分辨出是什么动物,但其中一张黑白花的熊皮却不认识。难倒了见多识广的客人,主人十分得意,告诉他说,这种动物常年躲藏在高山密林中,生性温顺,胆子小,常为猛兽所伤,因通身黑白二色,当地人称为“花熊”,由于它以竹子和竹笋为食,也有“竹熊”的说法。根据毛皮的颜色,戴维直呼其为“黑白熊”,当场表示自己渴望马上得到这种野兽。在场的一位猎人满口答应了。

这段奇遇,戴维兴奋地记入当天的日记:“在返回途中,本山谷最大的地主李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喝茶,吃甜点。在他家里,我看到一张从未见过的黑白兽皮,个体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猎人告诉我,他们明天就去猎杀这种动物。它将会成为科学界一个有趣的新种属。”

夹金山与世隔绝,大熊猫隐身茫茫林海,觅食竹林,嬉戏溪流浅滩,平静地度过了上万年。直至戴维的到来,大熊猫宁静的日子终于被打破,而关于它的信息,在人类世界激起了层层波澜。

记:后来呢?

赵:10天后,猎人们为戴维抬来1只黑白熊幼仔,戴维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而痛心疾首,“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他们以十分高昂的索价,把这只黑白熊幼体卖给我。它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毛色,还有那长满毛的脚掌以及其他一些特征。因此,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

记:1869年4月1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赵:几经周折,猎人们终于又捕捉到1只黑白熊,他们将其装进了竹笼。戴维如获至宝,指挥工匠做了一个牢固的大木笼,关起来观察它的一举一动,详细记载体貌特征、饮食习惯等。无拘无束、遨游山林的黑白熊难以适应笼中生活,加上饲养不当,不久悄然离世。戴维只好放弃运回法国的计划,将其解剖,发现胃里全是竹叶。骨骼制成标本,编号登记装箱,并附上一封信,一并寄往巴黎。

由于无法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仅凭体毛、脚底有毛及其他一些特征,戴维判断这是熊的一个新种,并为它定了学名,拉丁文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中文即黑白熊。大熊猫现身的消息迅速传遍欧美国家,西方世界为之惊叹,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人流如潮,一睹大熊猫标本成为人们追求的时髦,成为上流社会聚会的重要话题。戴维发现并亲手制作的全世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至今完好,珍藏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记:什么叫模式标本?

赵:即作为规定的典型标本,在确定及发表某一群生物的学名时,应指出此学名的特征与作为分类概念的标准。只要说到大熊猫等动植物模式标本,绕不开的就是阿尔芒·戴维。戴维为科学的神圣殿堂增添了一道道耀眼光环,为后人津津乐道。

记:是的,除大熊猫外,戴维还有很多发现……

赵:戴维自幼酷爱自然,又对探险活动一往情深,36岁时他被法国天主教会派到中国,主要精力放到了3次在内地的科学探险之中。最为卓著的经历,就是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的生活科考阶段对大量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科学描述,同时对宝兴县的植物、昆虫进行了研究。1872年戴维被任命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74年回国后就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和科学写作上。

1877年,戴维完成《中国之鸟类》一书,记载了他在中国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60种是前人从未涉及的。1888年出版《戴维植物志》,介绍了包括鸽子花在内的上千种植物,其中有很多新品种。戴维在中国一共发现动植物模式标本189种,在邓池沟穆坪九个多月就发现80余种,除大熊猫外,另有川金丝猴、毛冠鹿、扭角羚、矮尾猴、红腹锦鸡、血雉、大卫两栖甲虫、珙桐等。戴维在生物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知。

难忘的“猫坚强戴丽”

记:你和熊猫故事很多,最难忘的有些什么?

赵:我记得有“熊猫爸爸”美誉的保育员陈玉村在巴斯沟抢救了一只大熊猫,取名“巴斯”,2017年“巴斯”以37岁高龄过世,相当于人类114岁。当时陈玉村已74岁,在“巴斯”生命的最后几乎每分每秒陪在它身旁。

我想讲一讲大熊猫“戴丽”的故事。这是一只有三只脚的熊猫。据我所知,三只脚的熊猫只有“戴丽”和“紫云”,都是在宝兴获救的。“紫云”并非手术截肢,而是得病下山,被中坝乡紫云村村民发现,送往蜂桶寨保护区,兽医在治疗中发觉“紫云”脚掌有异,仔细观察,竟然只有三只脚,左后肢没脚掌。“戴丽”则是被猛兽袭击后,被迫进行了截肢手术。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说实话,粗略一看,大熊猫都一个样,要分清是哪一只可不容易。好在圈舍墙外挂小牌,中英文对照,熊猫情况简明扼要,包括名称、性别、出生年月等。“戴丽”圈舍正对大门,一看方知,里面住着“戴丽”,2013年从碧峰峡基地搬来。想想不奇怪,既然身有残疾,都江堰基地的护理更专业。

记得2001年夏天我就见过一岁多、截肢不久的幼仔“戴丽”,还喂它吃竹子。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救助站里,伤口愈合的“戴丽”先是尝试用3只脚站立,继而艰难往前挪动。要生存,先得站起来,然后动起来。刚开始,它偏偏倒倒,平衡难掌握,一走就摔倒,摔倒又爬起……“戴丽”意志坚强,天天坚持,一点一点朝前移。熟能生巧,半年后就学会了三只脚行走。尽管少一只脚,但好吃好喝日子安逸,后来我在碧峰峡再见到它,它心宽体胖,身体强壮。我大喊“戴丽”,举起苹果,它一瘸一拐地跑过来……转眼又过去几年,如今我再唤“戴丽”,它根本不睬我。贴着墙根,不歇气地来回走动,仅靠一只后肢,支撑身体后半部分,虽有些勉为其难,但转身的动作够灵活。它过了18岁生日,已经进入老年,还如此热爱锻炼,故游客们称它为“猫坚强”。

手记

2019年3月22日

赵良冶数十次深入一线采访,钩沉历史,辅之以大量的实地考察体验与当事人口述,围绕四川大熊猫的生态圈,从地理的纵向推演至大洋彼岸,以多重眼光打量大熊猫的实体与镜像,对大熊猫文化的深度研究与书写,不仅在四川作家里算第一人,放之于世界熊猫文化领域,也罕有对手。

谈到自己的“熊猫三部曲”,赵良冶坦承:“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宏大计划。1998年《雅安日报》约我撰写大熊猫的历史,我完成了近两万字的文章,后来发现文章被几十家网站抄袭或改头换面,投诉未果,我上诉到了省高院,请求制止侵权行为,获得了最后胜利。这一事件也成为当年作家捍卫权利的一个案例。”

一发不可收,赵良冶连续写出了一批关注大熊猫的散文。一天他遇到作家益西泽仁,谈及自己的散文写作和念念不忘的大熊猫,益西泽仁一语中的:“你得赶紧把这一重大题材写出来!”这就是赵良冶刊发于《四川文学》2007年第8期上的3万字长文《大熊猫第一县百年风云录》。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外国人只知中国的兵马俑、长城、大熊猫,大多中国人也只知四川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不知还有一个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这个国家级的、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大熊猫核心栖息区,在赵良冶笔下,首次得到了全面、深度的揭秘。

“我至今感念益西泽仁先生,不是他的鼓励,我不会这么坚决地关注、书写大熊猫。我后来把这篇文章扩展成了《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赵良冶说,至于刚完成的纪实文学《熊猫中国》是2016年10月开始创作的,去年3月完成了第一稿,全书20万字,有上百幅图片,涉及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囊括了邛崃山脉、岷山山脉、大小凉山及秦岭等,探寻了大熊猫古往今来,从800万年前直到今天的进化史,以及大熊猫文化的发展史,从发现到保护研究的全过程。从大熊猫学者到饲养员到老百姓,从汉族到藏族到彝族同胞,以及外国专家,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诉说了人类的大爱无疆,合起来是一本书,分开来每个章节又是单独的故事,传扬让世人无限向往的“天下四川,熊猫家园”……

在赵良冶看来,大熊猫保护研究,起步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得重大突破、飞速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上,大熊猫一度名列世界十大濒临灭绝野生动物之首,是濒危物种保护的代言和象征,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举一动都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所以自己这本新书正是以生态保护的旗舰动物大熊猫为切入点,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新时代,以自己与大熊猫结缘30年的故事,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及科学发现大熊猫150周年。

新闻推荐

银企精诚合作 携手共谋发展

会议现场雅安日报讯为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增进企业与信用社间的沟通合作,2月27日,宝兴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宝兴联社...

宝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宝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