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生死救援

青岛早报 2018-12-17 06:27 大字

紧急赶赴7.0级地震灾区,队员携带音视频探测仪进入现场搜索,采取破拆顶撑方式接近被困人员;迅速在预定出口上方架起绳索系统,将伤员转运至安全位置紧急医疗,救援直升机赶来将伤员运走……昨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原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进行了一场专业的搜救演练,以别样的方式庆祝这支英雄队伍成立十周年。

救灾演练呈现专业水准

冬日的崂山银装素裹,辽阔的黄海万里如坪。风景秀丽的崂山风景名胜区仰口游览区,空域救援直升机低空盘旋,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港东训练基地正在进行一场实战演练,紧张有序的演练现场,正在进行生命的搜索与营救。倒塌的残垣断壁中有民众被埋压,现场专业救援人员忙碌有序地进行着建筑物坍塌救援技术、山岳绳索救援技术、院前医疗急救技术。

救援现场有序的人员管理,合理的技术衔接,顺畅的指挥协调,无不呈现出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准。这正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成立十周年的汇报演练。

演练结束,在青岛红十字搜救队训练基地会议室,来自国内知名基金会代表、国内14省19市24支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齐聚一堂,在黄海之滨问道崂山。来自国家减灾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青岛市应急办、青岛市红十字会、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等各部门的嘉宾及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就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行交流发言。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成立十年来,在国内外执行搜救任务450余次,拯救近千人生命,他们的专业水准已经赢得国内外同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誉。

截止到本年度11月底,团队今年共计完成879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各类救援80次,救助市民95人,应急响应13次,救助市民17人。队内自训67场,各类演练23场,三进活动47场。救护培训7场,第一响应人培训77场,救护员师资培训3次,对外技术培训6场。保障活动18场,山地巡标拉练5次,对外高阶技术培训7场。调研活动7场,自然课堂30场,仰口浴场戒护100天次,其他活动134场。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为迷途中的民众点亮一盏盏生命的灯火;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为奔波忙碌在城市各处的人们送去更为专业的自救互救技能。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为致力于应急救援的各地志愿者赠授更为有效的救援技术。

用行动担当“崂山的守护神”

2008年成立的青岛红十字搜救队,作为岛城第一支民间救援队伍,从最初的7名创始人开始,历经10年不断壮大,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支拥有164名专业队员、800多名志愿者的庞大队伍。作为搜救队的“主战场”,占地面积446平方公里的崂山是公认救援难度最大的地方,无论是月黑风高的夜晚,还是无路可走的深山密林,只要接到救援任务,按照事件的严重性,搜救队的队员们最快只需5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便能集合起来,进山救援。今天的红十字搜救队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更是人们家喻户晓的“无名英雄”。

2017年的夏天,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向岛城展示出了专业救援团队的力量,在长达3个月的旅游旺季中,守护在非正式海水浴场的仰口海滩上,做到了没有发生一起悲剧的骄人成绩。

搜救队的队员在仰口海滩组成了3道防线,每一道防线都有不同的救援作用:第一道防线在岸边负责戒护,发现落单的孩子便将其带回父母身边,远离危险;发现有人溺水,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向海中抛出“抛绳包”,25米长的绳子可以让溺水者第一时间抓住,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道防线由使用SUP(桨板)的队员组成,这种桨板可以在近海区域快速移动,随时巡逻,以发现需要帮助的游客;第三道防线是IRB(充气式冲锋舟),这一道防线分布在离岸最远的地方,比起传统海水浴场的救生船,这种冲锋舟可以一路乘风破浪,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求救人员的位置,并且这种船的螺旋桨经过特殊处理,不会伤到游客。正是在蓝天救援队3道防线的层层守护下,2017年的夏天,仰口海滩共发生169起事故,但是无一人命丧大海,这也是蓝天救援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人们很难相信,这一支救人无数的队伍居然从不收费,救援队员也毫无报酬,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这支队伍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宽广的胸怀,默默无闻的队员身体力行地展示着新时代的侠客精神。虽然职业不同、兴趣不同、年龄不同,但是他们因为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生命不息,救人不止。谁说世界上没有超人?他们只是没有穿斗篷。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青岛红十字搜救队也是如此,从队伍建立开始,有人陆续离开,但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从2011年开始,队伍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人员的梯队构成,有正式队员、考察队员、志愿者的严格区分,每年有细致的考核,救援队实行每周三晚夜训、周末全训的训练制度,主要组织队员进行无线电、医疗急救、绳索升降、山地设标巡标、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等技能培训。队里所有队员每年还必须接受一次年终审核,主要是针对活动出勤率、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态度进行考察,通过审核结果对队员进行一些调整。例如正式队员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就会被降级为考察队员。另外,队伍成立时,就设立了队委会,建立了党支部,坚持集体领导。

10年历程回顾

10年前一个雪花飘飞的夜晚,7位创始人围炉煮茶,在这片爱的沃土撒下了善的种子,凿开爱的源泉,那一刻有了搜救队的雏形。

10年前,信息相对闭塞,没有可以借鉴与参考的样板,除了对善良的笃信,更多的是蹒跚学步却无处可学的尴尬。懵懵懂懂闯进救援领域,从此青岛多了一支 “一七五军团”,友情、团结、责任、奉献,是最初的队训。

9年前,第一次参与“5·12”防震减灾演练;同年6月,参与泰山“鲁军事件”,最终在创始人柳国鹏联系下,与当时来自北京的公益救援组织蓝天救援队取得联系。

8年前,玉树地震救援,这支年轻的社会救援力量步入救援深水区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走出去、请进来,进行那个年代更专业的技术培训。一天中半小时内两次参与登山爱好者骨折事件救援,拉开与崂山的“缘”。

7年前,在集体讨论后,“一七五军团”投身到由北京蓝天救援队发起的中国紧急救援联盟,更名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5月,第一次协助警方在百米悬崖上用绳索救援技术救助被困10小时的加拿大攀岩爱好者,团队在技术救援领域开始崭露头角。

6年前,团队开始感受在救援现场技术的重要性,同年彝良的灾情,让这支正处于爬升状态的团队于灾难中又积累了经验。同年,在青岛市民政局合法注册,拥有了国家给予的身份信息。

5年前,承载着建筑物坍塌救援装备的救援车第一次出现在社会救援人面前,那一次的奔波,是为了雅安人民的安危。雅安的卢山、宝兴、夹金山留下了搜救队志愿者的足迹。那一年,搜救队开始搭建独立的营地,将彝良总结的经验转为现实。

4年前,鲁甸大地的颤抖再一次捏紧国人的心脏,历经6年磨砺的搜救队用行动向人民交出答卷,在震中废墟上飘起红十字的志愿者旗帜,成为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救灾队伍中首支独立运作、科学救援、技术救援的组织。

3年前,成为国内首批25家“优秀志愿服务示范组织”之一,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指挥下,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通过红十字人道之手传播中国力量。

2年前,把党支部建到社会组织上,在党旗引领下救援队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救援足迹跨越大洲,走到厄瓜多尔。

去年,一年713场次志愿服务,同年,被上级注册管理部门评定为“5A”级社会组织。

记者 孙静芳 通讯员 曲咪咪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传承振兴“非遗” 弘扬创新“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

宝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宝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