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陆汉明因病逝世 享年96岁
陆汉明(左一)生前为患者看病。本文图片均由上海新华医院 提供
中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国家级终身教授陆汉明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1月28日凌晨3时5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6岁。12月4日上午10时,陆汉明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五楼玉兰园举行。
陆汉明于1922年出生于上海青浦,1945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他是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人,在消化疾病的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善于将雄厚的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成功救治了无数重症病人和疑难杂症患者,他同时也是中国四个“首例”的发现者,即第一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弹性假黄瘤、第一例胰高糖素瘤和第一例热带嗜伊红细胞增多症和第一例肺、脑炭疽病。
陆汉明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也多次获卫生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
85岁时仍坚持每周三次查房
“在现代辅助诊断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万万不能忽视对病人进行仔细密切地观察、全面地体检、详尽地了解病史等,要竭尽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这是陆汉明生前对学生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在学生眼里,陆汉明尊重病人,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一切以病人利益为重,只要病人需要,病情需要,他随叫随到。有一次,他患重感冒,按理可以在家休息,但当时恰有一位危重病人急需他会诊,他立即赶到医院指导抢救,紧张有序的抢救工作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病人终于转危为安,而他则因感冒流涕,揩湿三包餐巾纸。
即使85岁高龄,陆汉明还坚持每周三次查房,凡是疑难病例讨论他每次必到,不仅听下级医生汇报,讨论前还总要去看病人、询问病史、全面体检、详细了解病情。各级医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请教他,疑难问题在他那里都会迎刃而解。
有的病人因生理疾病产生心理问题,陆汉明总是循循善诱疏导病人,他从不接受病人和家属的馈赠,曾有一名外地病人慕名前来就诊,他治愈了对方疾病,对方出于感激,硬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以表谢意,他坚决不收。
在新华医院,只要一提到陆汉明,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好。病员们说,陆汉明看病本事大,对病人态度又好,没有一点大教授架子。同事们说,陆汉明把全部心血都化在事业上了。学生们说,有这样好的老师教他们,真是荣幸和自豪。
被同事们誉为英语“活字典”
陆汉明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他的主攻方向以“肝纤维化的防治”、“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学研究”及“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为主,先后指导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有10余项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医学生,仅仅在恢复高考后的20余年间,陆汉明培养、协助指导的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就达50余名。他的博士生说:“我们写的论文,他不仅整体审阅,连标点符号和英文字母大小写都认真地加以修改。”
陆汉明一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很强,孜孜不倦地学习新兴学科知识。为设计新的科研项目,他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广泛阅读有关书籍。一年365天,他从来不给自己放一天假。他还被同事们誉为英语“活字典”,有同事遇到生僻的英语单词不理解,不用查字典,只要问一下陆汉明,他立刻就能把词意告诉这名同事。为了让更多的人能阅读到有关专业书籍,他还把自己的原版期刊按期捐赠给医院图书馆。
陆汉明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1970年代,53岁的他参加中国首批援外医疗队,赴摩洛哥工作两年,他的精湛医术和国际人道主义情怀,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还曾两次赴上海郊县防治血吸虫病,住在农村生产队,救治了许许多多的危重的血吸虫病患者。
新闻推荐
为异地支撑雅安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限制开发区芦山、天全、宝兴等县灾后产业重建,促进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实现经济发...
宝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宝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