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母校六十载 今又相聚在蚌埠 □房福生

蚌埠日报 2018-06-05 01:16 大字

数年前,我曾经在《蚌埠日报》副刊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蚌埠——曾为我国的核事业做贡献》。如今,文中提到的“蚌埠化工学校”的部分毕业生、老师、家属,近两百人,于4月14日至16日相聚于蚌埠铁道大酒店,这些曾经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莘莘学子,如今又欢聚一堂,共叙分别近六十年的工作、奋斗经历,和对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蚌埠和母校的无限怀念。

聚会期间,同学们参观游览了原化校旧址——现一机部设计院,同学们或一个班的在一起,或是曾经一个寝室的在一起,站在原教学楼或寝室楼前留个影,同时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同学们还参观游览了张公山公园、龙子湖公园、宝兴面粉厂和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再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沿途,同学们看到了蚌埠市的许多新建筑,新街道,新景观,不禁感慨道,多年不见,蚌埠的变化太大了,都不认识了。是的,真的变化太大了:原先校门北面的农田和酒厂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学校、医院、小区、农贸市场;再看学校南面,原来围墙外面是农田,农田南面是军营,现在,围墙南面是一个个住宅小区、酒楼、银行……宽阔的东海大道横贯东西。这些巨大的变化只是蚌埠市的一个缩影,难怪同学们都认不出来了。

同学们各自介绍了原工作单位情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我国参与签订了停止核试验国际条约,核工业产品需求大大减少,一些部属厂矿“关、减、并、转”,但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这些曾经为国防、为两弹事业做过贡献的核工业职工。在国际形势紧张时期,这些有关国防工业的工厂,为了保密和安全的需要,一般都是建在远离城镇,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深山老林或戈壁荒野。如今,他们中的一些年富力强的职工都已分流、安排到一些民品企业,如:大亚湾核电站或是化工、制药等单位,一些面临退休的老职工,单位领导就在厂区附近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专门建设了一个小区,用来安置这些老同志和他们的家属、后代,以解决他们的上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以安度晚年。例如:我们721矿就在江西的南昌和抚州都建有721小区。《南京晨报》曾报道过,当年建在戈壁滩上,曾经属于绝密级单位的青海221厂,加工组装过“两弹”。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经国务院批准,该厂解密,原厂区经过放射性洗消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原厂里职工都安排到条件较好的内地城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在那里为该厂新建了一个小区。我们蚌埠市也有从山区内迁的原隶属国防工业各部委的厂、科研院所,如:原属五机部的江北机械厂、214所,原属四机部的电子40所、41所等,蚌埠市都妥善地接纳和安置了这些单位。解决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子女上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核工业所创下的事业是伟大和辉煌的,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核大国之一,我们有了核武器,腰杆子就更硬了。这都是核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努力奋战的成果,我们作为其中一员,也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如今,中国又有了新的科技事业和大国重器的出现,上天(航天)、下海(深潜)已不在话下,“厉害了,我的国!”

同学们也回顾交流了退休后的生活,大多数同学都还在尽量发挥余热,帮子女一把,帮他们做做饭、带带孙子孙女,接送他们上下学。也有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耕耘,成为了国画大师(徐东璞同学)、书法大师(朱士君同学),两人均受到国家专业学术机构的认可,获得颁发的证书,同学们十分敬佩和羡慕。有的同学还上了老年大学,在不断充实自己。

记得,去年在筹备聚会时,同学们曾经提出过一个“向八十(岁)进军”的口号,今年聚会时,同学们互相都还感到“比较年轻”(其实,绝大多数同学都年过七旬,按照以前的算法,已算是“古来稀”了),于是同学们就又提出和通过了新的倡议,即:“巩固八十,争取九十,向百岁进军!”而更可喜的是,我们的老领导,原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同志,如今已九十一岁高龄,仍然健在,有他老人家在前面领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跟上呢?!让我们为实现这个新倡议而努力吧。

三天的聚会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互相道别,互相祝福,期盼着下次再聚会,下次也许是一年、两年,也许是五年、十年,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和愿望:再相聚时,“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为原蚌埠化工学校652班学生、蚌埠八一化工集团退休工程师)

新闻推荐

最美的坚守 最真的情怀

熊娜(左)和妈妈马健康研究教学“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6月1日儿童节,跟着...

宝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