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工业遗产系列报道④ 工业遗产如何实现活态传承 □本报记者 张建平 文/图

蚌埠日报 2018-05-25 12:56 大字

■主持人语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特殊类型,缘起近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内容包括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具象的建筑、设备、材料、产品、景观、图文档案等,也有抽象的工艺、设计、制度、精神等,是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凝结人类智慧、凝聚文化内涵、凝固时代特征和历史记忆的载体总合。

日前,本报记者多次邀请相关人士现场走访踏勘宝兴面粉厂、柴油机厂、金光钢厂、肉联厂、轻工机械厂、市区铁路专用线等老工厂、老设施,寻觅工业遗迹,探讨其文化价值,构想规划保护、开发利用方案。

本报特别邀请省文史馆员郭学东、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兰会、蚌埠学院教师薛峰,就蚌埠市工业遗产有哪些家底、如何衡量其遗产价值,蚌埠市工业遗产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我们应该传承哪些经典,各地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和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如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蚌埠市工业遗产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有些观点对蚌埠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或可借鉴。

◎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崇尚科学的先进理念,是蚌埠市工业文化的核心、工业遗产的精髓。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工业强市,首先要传承这样的精神遗产。

郭学东 省文史馆员

◎蚌埠城市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激浊扬清,诞生、培育了格调鲜明、健康向上的工业文化。

◎大力发展“工业遗产+”产业,是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有效途径。

赵兰会 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城市赢得市民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老城区不等于是棚户区,对老城区大拆大建,极易造成文化断层。

薛峰 蚌埠学院教师、画家

位于胜利西路的轻工机械厂部分厂房保存完好。

停产多年的金光钢厂。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城市能级的主要标尺。门类齐全的工业曾是蚌埠的城市特色,蚌埠市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工业,近年来更以“工业强市”作为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

对蚌埠而言,铁路是工业文明的使者。百年前的津浦铁路为蚌埠带来了工业文明,奠定了城市的百年基业,60多年前开始的工业化建设,塑造了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成就了工业城市的一段辉煌。保护、开发蚌埠市工业遗产,首要工作是文化传承、精神传承。以进取、创新为标志的蚌埠工业文化,是缔造工业强市的内生动力。而“工业遗产+”产业,或可为解决保护与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深度对话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 是工业遗产的文化核心

工业遗产包含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工业遗产的核心是工业文明成果,工业文明同时也蕴育城市精神

主持人: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蚌埠市工业遗产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我们应该传承哪些经典?

赵兰会:工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工业遗产也包括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物质遗产是有形的、也是有限的,精神遗产的价值、作用、意义更胜一筹。而蚌埠城市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激浊扬清,诞生、培育了格调鲜明、健康向上的工业文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就是工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郭学东:工业文明同时也蕴育城市精神。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30多年的工业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在大规模的企业改制之前,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崇尚科学的先进理念,是那一时期工业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国时期的蚌埠是商埠,“码头文化”和中介、牙行的掮客风气在社会上流行,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吃巧食”的思想根深蒂固。1952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全市展开后,蚌埠从商贸城市向工业城市快速转变,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穿着印有“先进生产者”或带工厂的“奖”字的背心,走在大街上要比今天的文化衫时尚,身穿劳动布的工作服,也有一种荣耀感。

蚌埠工业企业在1980年代后达到600多个,其中90%是由地方公私合营,行业、部门、街道等自办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蕴含着蚌埠人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皖北铁工厂试制的第一台空压机,是参照外地一家工厂垃圾堆里的空气压缩机样式,反复试制成功的。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工人们自己动手制造出12米龙门刨、4米直径立式车床和3吨蒸汽锤。1960年2月邓小平来蚌视察,就观看了蒸汽锤的操作。西区街道五位家庭妇女兴办“红五女”玻璃厂,在全省产生很大影响,被拍成电影。武装部家属自办的化工厂,成了著名的“八一化工”。敢为人先、自力更生,不仅是当年的口号,也融进了城市精神。

蚌埠人把这种精神在工业生产、科技研发上发扬光大,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试制新产品,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蚌埠淀粉厂首先开展的山芋干综合利用研究,先后有10多家轻化、制药企业进行开发,并得到国家轻工部、省科研单位等参与协作,取得重大成果,形成工业生产体系。第一台收音机的诞生,就是研制半导体新材料的结果。空压机、光学玻璃、癸二酸、有机硅、明胶、胱氨酸等研发应用成果,让蚌埠在全省独领风骚,也成就了蚌埠工业文化的经典。

我认为,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崇尚科学的先进理念,是蚌埠市工业文化的核心、工业遗产的精髓。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工业强市,首先要传承这样的精神遗产。

质量较高 数量可观 是蚌埠市工业遗产的特点

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包括时间跨度、影响力、典型性、代表性等要素。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工业门类齐全

主持人:根据《下塔吉尔宪章》释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艺术、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和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蚌埠市工业遗产有哪些家底、如何衡量其遗产价值?

郭学东: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首先应该有一定的时间段。从蚌埠的工业发展阶段上看,似以1985年以前较适宜。蚌埠的现代工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六七十年代快速发展,至1985年,有各类企业601家,蚌埠市区几乎遍地都是工厂。蚌埠市能够跻身全国17个发达的中小工业城市之列,与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数量众多的工厂企业有密切关系。

赵兰会:对全市工业文化遗产调查摸底工作去年就已进行,初步确定了一批具有遗产价值的工业建筑,如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及建桥烈士纪念塔(1911年建成通车、淮河铁路第一桥)、宝兴面粉厂(1928年始建、蚌埠第一家民族企业)、柴油机厂(1952年始建、国家重点企业“五大机”之一)、原蚌埠铁路分局办公楼(1959年始建、见证蚌埠铁路枢纽地位)、蚌埠闸(1958年始建、见证蚌埠淮河水利枢纽地位)、蚌埠船厂旱闸(建于1973年)等,都已采取了切实保护措施。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有省保1处、市保3处、县保1处,已申报省政府待批第八批省保2处,2018年拟报第八批国保1处。正在分别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同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

郭学东: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看它的特殊行业,也就是看工业的哪一门类有竞争优势。要说蚌埠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首推空压机。蚌埠的空压机产品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还向国外出口。虽然南空、北空两个老空压机厂都拆除了,但是它们曾经缔造了辉煌。如今私有化的空压机企业还在生产经营,延续着企业的生命。

安徽水利机械厂即后来的水泵厂、隆华机械厂,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因为该厂与治淮有关。当年治淮工程所使用的各型水泵、涵闸设备、管道等,都是水利机械厂生产的。该厂在淮河流域有很大影响,它构成了数十年的治淮史上机械制造应用的工业篇章。

蚌埠造船厂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并且目前还在原址正常生产经营,还保存不少老厂房、老设备。蚌埠作为水路交通枢纽,淮河水运占据重要优势。蚌埠船厂是那个年代淮河流域唯一能造轮船的企业。如果说蚌埠空压机影响力波及全国,水利机械厂和船厂的影响力就覆盖淮河流域数省,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工业企业。

汽车大修厂也是值得关注的工业遗产之一。蚌埠是重要的交通城市,与交通有关的制造业有一段难忘的历史,蚌埠人有“造车梦”,制造能力可圈可点,不仅造出了自行车、汽车、轮船,还造出了火车、飞机。小火车造成后还曾向省委报喜,小飞机曾在体育场上试飞。

至于生产日用品、食品的中小企业也有一些值得记录。原在纬四路上的玻璃厂可以说是“一个热水瓶打天下”,蚌埠玻璃厂生产的保温瓶、玻璃器皿覆盖了皖北、苏北、鲁南市场。蚌埠明胶厂曾是全国四家电影胶卷生产厂之一,多次获得轻工部的奖项,科研能力、技术输出为行业翘楚。食用明胶在食品上的应用之一就是“珍珠饴”软糖,这是蚌埠的特色产品。这些企业都体现了蚌埠工业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曾是蚌埠作为中心城市的工业基础。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蚌埠对沿海工业城市的技术吸收、嫁接、发展等方面,非常成功、非常经典,构成了蚌埠经济的支柱。

存废之争 由来已久 建设须与保护并重

历史建筑大面积拆除,老城区大面积消失。大拆大建极易造成文化断层。企业业务档案灭失、文物流失情况严重

主持人:蚌埠市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薛峰:老城区不等于是棚户区,对老城区大拆大建,极易造成文化断层。城市文脉消失了载体,市民的乡愁没了着落。同样,对于工厂企业不加区分地大拆大建也是短视之举。

郭学东:企业业务档案,包括设计、工艺、材料、包装、设备、技术标准等,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除人事档案外,大量的业务档案,其他档案如厂史厂志等,被当成废品卖掉、当作垃圾扔掉,十分可惜。包括后来的“净地出让”,有些未经文物部门评估的历史建筑也被拆除,工业文物大量流失。

我在为市博物馆收集工业文物的时候就感到非常困难,找不到实物。原第一毛纺厂有十九世纪英国制造的羊毛细纱机,染织厂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浆纱机,卓别林时代的机器,都非常珍贵,但早已无迹可寻。

赵兰会:目前,工业遗产保存现状普遍不好。它们均饱经历史沧桑,风雨剥蚀,曾经的繁华与荣光已逐渐暗淡,褪色为城市灰色的斑块。

各级政府及公众要清楚地认识到,工业建筑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足迹、血脉、特质、文化。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传承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下一步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以政府名义公布工业建筑保护名录,强化政府和市民的保护意识,实施有效保护。

同时要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展示工业遗产。市博物馆《近现代蚌埠》展厅搜集了1949年以来十多个工业行业的文物等,制作“工业基地”展览,宣传工业遗产在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留住历史活态传承大力发展“工业遗产+”产业

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化的进程,是市民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既要能建设城市,又要善经营城市

主持人: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的有效方法,各地都在探索中,其中不乏典型案例和成熟经验,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郭学东:对工业遗产,我认为要在普查认定的基础上,谨慎、稳妥、有效利用。

铁路与蚌埠城市与生俱来,是蚌埠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工业遗产。目前市内还保存多段专用线,可以利用好这一遗产,规划有轨交通。

造船厂据说要外迁,考虑到蚌埠造船厂在淮河上下的历史影响和遗产价值,建议保留部分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厂区和部分设备,建设造船工业博物馆,同时在滨淮区域建设水上游乐场,把工业旅游、船舶主题公园与商业开发结合起来。既留住了历史、传承了工业文脉,又能用活资源,让投资商找到独特的卖点,得到可观的回报。

如胜利西路上的轻工机械厂,部分厂房保存完好。场外前进路原有菜市场,因有附近菜农来卖自种菜,菜价十分便宜,市场辐射范围很大。该厂的厂房夹在胜利西路和前进路之间,对开发商来说是鸡肋之地。但简单改造后就可作为超市,既延续了工厂建筑的生命周期,也保留了这一历史遗迹。

赵兰会:大力发展“工业遗产+”产业,应该是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功能置换,因地制宜地盘活工业建筑工业遗产资源,充分挖掘展现他们独具而恰恰是浮躁的现代城市所缺乏的品质,活化利用好,使其融入现代经济文化生活,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日常维护、维修、管理。

薛峰:从经营城市的角度看,像柴油机厂体量巨大的生产区还在空置。我认为可采取艺术+商业+地产的模式进行开发,把工厂核心区作为保护区,保留部分典型建筑,如主车间、水塔、办公楼、波浪形屋顶的小车间等几处造型独特、有一定时代特征和美学价值的建筑,改造部分可用建筑,其他区域开发为商业区和住宅区。

宝兴面粉厂区域老车间与铁路相间,可以和传说已久的铁路公园项目合并建设,将会大大提升中部区域的城市节奏。城市的布局就像呼吸一样要有节奏,这类项目不仅提高城市的人文品格,而且能软化城市面孔,同时也与蚌埠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相吻合。

薛峰:上海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工业化的整体进程,不仅是上海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城市赢得市民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之一。不仅越来越多的优秀工业建筑从闲置、衰败的状态走向积极动态的保护与再利用,大量一般性的工业建筑也正在通过适当再利用,重新彰显出它们在历史文化、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但就是上海这样重视工业遗产的大城市,也面临工业遗产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保护和再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募集缺乏政策吸引力、大众对再利用参与度不够等问题。

因此建议,蚌埠市全面开展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做好分级保护与改造;吃透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相关政策;建立鼓励机制,多渠道筹措工业遗产保护资金;加强工业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维护完整性和真实性;控制好功能业态,丰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功能类型。

新闻推荐

开启熊猫环线旅游新篇章

雅安日报讯4月底,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景区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宝兴县(神木垒景区、邓池沟景区)、四姑娘山景区、卧...

宝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