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联合”发展 “飞”越贫困指日可待

雅安日报 2017-07-09 09:06 大字

七月的雅安,绿潮涌动。

穿行于乡村田野,产业发展落地生根,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带给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个个鲜活事例,村子面貌改变,村民素质提高,群众脸上洋溢笑容。各个村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脱贫举措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工作精准、干群同心、目标一致。

QQ截图20170709080429.png

联合村村民苟必高顺利脱贫

宝兴县明礼乡联合村:

壮大产业强支撑

脱贫致富有底气

7日,记者来到宝兴县明礼乡联合村,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处,山桐子树苗装点着山坡;近处,天麻正在土下默默生长;树林里,跑山鸡迈着轻快的步伐,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产业扶贫点燃脱贫梦想

过去总唉声叹气的联合村村民苟必高,最近精神起来。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走起路来也脚下生风。

“如今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这是托了脱贫攻坚的福,没花一分钱就能养藏香猪,还无偿教我们种植天麻和山桐子技术,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说话间,苟必高眼睛已笑眯成一条线。

“种植、养殖产业都有,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搭配,脱贫增收的底气更足了。”70岁的苟必高一脸喜色。

当天清晨,苟必高和往常一样,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猪舍边看看,随后要上山看看去年栽种的两亩天麻地。

扒开薄薄的土层,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鲜天麻便出土亮相,这让苟必高兴奋不已。

经过一年来的积累,苟必高掌握了天麻种植的一系列核心技术,从选育苗地、培育菌床、种子处理、栽培到栽后管理,苟必高都是轻车熟路,他想的不仅是如何种植好天麻,更想着怎么继续扩大面积,早日奔康。

养猪、种天麻、出租土地、就近打工,去年开始,他又种植了山桐子。在辛勤劳作下,苟必高种养结合脱贫的路子越走越扎实。

如今,成功脱贫的苟必高没有沾沾自喜,他说,要真正过上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的“三有”日子。

“以短养中长”助力脱贫奔康

“全村发展种植中药材天麻40余亩,养藏香猪58头,种植山桐子1700亩……”采访当日,在该村第一书记唐小燕的办公室里,她指着厚厚一沓扶贫材料说,去年联合村的脱贫攻坚战取得新进展,这里记录着阶段性成果。

决战脱贫,产业是根本。唐小燕说:“为了避免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在***中,注重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有效避免村民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再次返贫尤为重要。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既要有立竿见影的短期项目,又要有打基础管长远的中长期项目,让贫困户从中获得长期稳定收益,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立足村情,积极探索脱贫产业发展思路,寻找长、中、短不间断致富产业链。”

“如今,天麻已成为全村贫困群众‘改穷业\’‘斩穷根\’的首选。”唐小燕重点介绍了联合村的天麻产业,“村民可以自愿选择加入或者退出,并实行订单式种植,由合作社与农户按合同收售,为了确保产品销路,作物成熟后,合作社会将产品全部回收,既能降低种植风险,又能保证种植农户增加收入。可以说,天麻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味‘主药\’。”唐小燕说。

同时,今年联合村将对特色产业给予一定的帮扶,投资一部分发展资金,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的政策支持,让全村的百姓都加入其中,在推动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描绘富裕农村崭新画卷

11.png

飞水村村民王绍旭养兔

干部包户帮扶,“互联网+”出售猕猴桃,忙碌景象随处入眼。不唱“独角戏”,实现“整体进”;少了“等靠要”,多了“我要富”。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的喜人变化,让当地***奔小康进一步提速。

扶贫有“贷”动

脱贫添希望

“随着扶贫政策的实施,目前飞水村有了合作社,自来水入户,互联网进村,好事接踵而来。现在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6日,记者来到飞水村,村党支部书记甘春林分享起当地扶贫成果。

为何飞水村有此巨变?甘春林说,该村在实施***政策时,一改过去“撒大网”的做法,将各种扶贫项目与资金打包投放,尝试“多渠道进水、一池子蓄水”,组合出拳,精准发力。

谈起脱贫后生活的不同,村民王绍旭似乎还沉浸在难忘的“年夜饭”中:饭桌上除了鸡鸭鱼肉,还有十几道菜。家里每天都有猪肉吃,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回想起往日的年景,王绍旭感慨不已:“儿子瘫痪,妻子残疾,家里经济来源少、收入低、支出大,过年过节一锅萝卜炖肉要吃上好几天。”

面对着“无项目、无本钱、无能力”的“三无”窘境,王绍旭的日子过得贫困难熬。

改变来自***在飞水村的“落地生根”。

“包括第一书记在内的多位帮扶干部经常来我家,结合我的发展意愿和家里的实际情况,为我量身确定了种猕猴桃、养兔这种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发展项目,并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王绍旭感恩地说,现在,他家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到2000元提升到了近10000元,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6月,村干部带着某银行的放贷员,上门宣传免息扶贫贷款政策。这让王绍旭更是看到了希望,他凭着一张村里开具的贫困户证明,只用了几天时间,就从银行领到了5万元扶贫贷款。

“再种点猕猴桃,多养些兔子,奔康不成问题,好日子不远了……”憧憬着满园猕猴桃挂满枝头的场景,王绍旭喜上眉梢,奔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授人以渔”

打开增收致富大门

“田少荒山多”曾是飞水村最尴尬的描述,如今这里漫山遍野种上猕猴桃树,去年25万公斤猕猴桃走出大山,销售省内外。一个个毛茸茸、不起眼的猕猴桃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6—7月份,猕猴桃果心开始着色,进入需水高峰期。若不满足生长所需水分,品质会受到影响,果心着色不良。同时,夏季暴雨容易导致果园积水,使根部病害大量发生。”

7月初,记者在飞水村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农技人员正在指导种植户们进行猕猴桃挂果中后期管理。

当“互联网+”与猕猴桃相遇,飞水村创造性地构建起“互联网+猕猴桃产业扶贫体系”。

这是当地政府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依托优质土壤、优良气候和高山生态等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为村民铺设的一条脱贫增收致富路。

其实,猕猴桃种植在当地已有多年历史。过去由于产业规模小,个体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种植和品控指导,当地农民种出的猕猴桃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极为有限,销售情况也不太理想,加之“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让本就底子不牢固的猕猴桃产业遭到了重创。

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在雅安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知识培训,经过一年的磨合和发展,善品公社诞生。一方面,该公社为合作社果农制定了严苛的种植标准;另一方面,给合作社提出了网上销售的思路,并帮助合作社打开了网络销售渠道。

飞水村的猕猴桃第一次“试水”团购网站是淘宝聚划算,“48小时的销售额就超过7万元。”飞水村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世忠说,了解了电商机遇的他,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到飞水村尝试电商扶贫时,立即响应。

于是,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市场价回收村民的猕猴桃,开始网上销售,扣除成本,如有盈利将二次返利给农户。

除此之外,藤椒、肉兔、澳柑……多元化富民产业正在当地铺开,让人眼前一亮。飞水村四大产业打造,正成为引领贫困群众脱贫的核心动力。

目前,全村共建成规模养殖场两家,种植藤椒300亩、肉兔年出栏8000只、澳柑30亩,流转面积达500亩。

同时,该村还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围绕农民增收抓帮扶、育产业,加快发展藤椒、肉兔、澳柑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随着一股股扶贫力量的聚合、一个个基础设施的完善、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发展,而今的飞水村人奋力攻坚,处处铺开整洁富裕的新农村画卷。

雅安日报记者 石雨川


新闻推荐

四川将推全球唯一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

“1”是一条生态体验旅游环线,串联成都、都江堰、卧龙、宝兴、雅安的大熊猫旅游产品“5”是成都“熊猫王国”、都江堰“熊猫乐园”、卧龙“熊猫家园”、宝兴“熊猫老家”、碧峰峡“熊猫山谷”等5...

宝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