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6年

四川日报 2014-05-12 13:23 大字

重访天保工程当事人,探秘夹金山林业局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 王成栋

编者按

16年过后再来看天保工程,无论从生态保护的社会价值上说,还是森工企业自身的利益而言,仍是可圈可点。16年来,全省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833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11个百分点,累计下达专项资金308亿元,活立木蓄积增加4亿立方米。此外,在减少土壤侵蚀、涵养水源、增氧固碳等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

四川省森工企业响应中央号召,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仅对改善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森工转型提供了机遇。

森林,本是可再生资源,不该被当作单纯的消耗性资源。财富,就藏在林子里。森工企业包袱重,历史欠账多,转型不易,但方向对了,就总能找到出路。

夹金山护林人的故事,正是挖掘林业资源自身的价值,找到新生之路的探索与案例。

1998年9月1日,四川省率先启动天保工程,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以伐木作为主要业务的森工企业,变成了护林队伍,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每亩几元的天保工程管护费。当时,四川省有28家重点森工企业和各类小型森工企业,职工近十万人。

夹金山林业局,就是当年最早加入天保工程、实施转型的森工企业之一。记者近日来这里采访,看到这些过去的砍树人、今天的护林人,已找到角色改变的感觉,发现了埋藏在林子里的财富密码。

曾经辉煌全县财政三成以上靠林业

“嗨咗,兄弟伙,加把劲哦!隔壁的幺妹看着哦!雄起!”这句号子伴随了夹金山林业工人40余年。

夹金山林业局在宝兴县,管着247万亩林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还叫宝兴森工局,因宝成铁路和成昆铁路建设,个别年份的木材产量超过了10万立方米,“很多枕木都是从这里运出去的。”夹金山林业局局长苟必康说。

这里出冷杉、云杉,“树子被锯成段绑起,丢到江里。”今年72岁的嘉珠顿噶,家乡在硗碛藏族乡,距离夹金山只有五公里。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伐木工人挥舞着斧锯,吼着号子,将一捆捆上好的木材送入青衣江,随江水漂向远方。

宝兴到雅安的公路修通后,青衣江上的木排逐步退出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夹金山林业局木材年均产量超过1.6万立方米,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一位退休的宝兴县老干部还记得,建国后至上世纪80年代末,县财政一直依赖“三头”——木头、石头和水头(水电),“夹金山林业局上缴的利税,有10多年一直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时候会占四成左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宝兴县只有夹金山林业局有一辆进口伏尔加牌轿车;穿着林业局工作制服的年轻人,也是当地择偶的热门人选,“往大街上一站,别个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夹金山林业局泥巴沟工区副主任李安全说。1982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李安全第一个月工资是60元,而当地的教师工资只有30多元。

坠入危机一度举债过日

“那天我哭了,师父给我留下的斧子要上交了。”提起停止商业木材采伐的往事,李安全满脸泪痕。

1998年6月的一天,李安全得知,天保工程将于9月1日正式启动。夹金山林业局是全省首批实施天保工程的林区,这意味着伐木工人要失业了。这些只擅长使用斧头、油锯的人,未来在哪里?李安全回忆,得知消息后,工友们围在一起抱着斧头、锯子痛哭,上了年纪的还跑到局里上访,“那几天好多人晚上都抱着斧子睡觉。”

其实,早在夹金山林业局火红的时候就潜藏着危机。管辖的林区森林覆盖率在40年内已下降了30%左右,只有58%左右。

李安全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泥巴沟附近的山上长满了胸径一米以上的云杉、冷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要走上十几公里才能到采伐点,树子的胸径刚过半米。与木材胸径一样变化的还有工资,1995年,泥巴沟工区的工人月工资只有300元,当地教师的月工资已经涨到240元。

夹金山林业局内部把这现象叫做“两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从1990年起,夹金山林业局年木材产量就再也没有超过两万立方米。营收锐减,还养着1000多名职工,开始借贷过日了。

1998年9月1日,夹金山林业局近六百名伐木工人戴上了护林员袖标。天保工程一期的管护费,几乎是企业唯一收入,“比之前采木头少了四分之三”。

到2005年,积欠外债超过2000万元。工人面临着下岗、分流和减薪,企业入不敷出,面对着巨额债务。

成功转型生态资源开始变财富

“这些年封山育林,林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28个百分点,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苟必康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森林覆盖率悄然回升到86%,林子里藏着野生大熊猫和珙桐。“30多个房间明天就要住满了,这个小长假要收入十多万元哦。”4月30日下午,一脸笑意的蚂蝗沟工区主任李林彬忙着招待游客。工区入口挂着的木牌,提示这里是森林公园和林家乐。

蚂蝗沟工区驻地入口有块巨石,上面刻着“红军长征翻过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站在石头上就能望见积雪的山顶。“工区的30多万亩林子就是财富啊。”李林彬解释创业初衷。

2000年年初,已经半年没领到工资的职工谋划着上访,或领了安置费外出闯荡。他则想到了发展林下种养和生态旅游两条增收的路子,借了3000元开始创业。李林彬带着职工建鱼塘、建起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木屋,请来当地老乡参与表演民族舞蹈;养起蜜蜂、山羊和鸡。第一批农产品出山时,价格之高、销路之好超出了预期,“我们养的鸡一斤能卖到28元啊!”

李林彬拿出2012年的账本,那一年,工区的旅游收入超过了18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超过两万元。如今,李林彬正在谋划引夹金山上的雪水养殖冷水鱼,“别的不说,鱼养起来一年能收入上百万。”

在夹金山林业局管护区内,已经有两家旅游企业入驻,“我们以资源入股,坐地分成。”苟必康介绍,仅此一项每年林业局的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外加林下种养、林家乐等收入,已经超过了天保工程管护费。夹金山林业局的外债已经下降到546万元。

新闻推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灾后重建宝兴县工业园区已建成中国汉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灾后重建,宝兴县工业园区已建成中国汉白玉石材文化城和生态绿色工业园区,可解决15000人就业。图为工人在汉白玉精品产业园生产汉白玉艺术装饰品。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宝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