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落下一个伤员
——记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党支部
□本报记者 石小宏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以及无数突发事件救援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医务人员,在急救中心党支部的带领下,一方面快速集结、奔赴灾区,成为首支到达灾区的省级医疗队,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在后方调集人力物力,科学布局,为全力救治伤员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快速集结为抢救伤员赢得宝贵时间
地震发生后,急救中心主任、老党员胡卫建以最快速度从家里赶到医院。凭借多年的抢险经验,他深知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救援力量,备足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正在回家路上的党员黄小兰立即调转车头,向科护士长请缨参加救援;党支部委员冯仕彦刚刚上完夜班,仍主动请缨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急救中心全体人员已快速集结。中心第一支由5名医务人员、2辆救护车组成的医疗队作为先遣部队,迅速奔赴震中芦山。由于前往地震灾区途中遭遇塌方道路堵塞,他们只能背着医疗物资负重徒步前行,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省级医疗救援队伍。
到达灾区后,医疗队员们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救援。他们的到来为伤员的下一步治疗赢取了时间和先机。与此同时,由省人民医院负责建设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也在胡卫建的组织下快速集结,10余辆车、50余名医务人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艰难挺进芦山。抵达灾区后,队员们迅速分工合作,短短1个半小时内就在芦山中学搭建起灾区唯一成建制的、功能齐备的移动医院,为接诊重症伤员创造了条件。
4月22日13时,距离黄金救治72小时还剩19个小时。这时前方传来消息,“通往宝兴的道路终于抢通了!”医疗队员们立即驱车赶往宝兴。宝兴县地处山区,住户散居,为了减轻负担,队员们只保留少量的食物,在路上简单充饥后,又匆匆赶往下一户人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抢在黄金72小时里救出更多的伤员!”
截至4月27日18时,医疗队完成灾区总巡诊25000余人次,其中诊疗处置1700余人次,实施清创手术216台次;转运伤员137人,心理咨询515人。
充分准备为地震伤员开辟“绿色生命通道”
前线医疗队出发后,面对即将转运来的大批伤员,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急救中心快速启动院内救治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救援。作为急救中心党支部书记和核心骨干成员,护士长田丰挑起重担。在她的指挥调度下,急诊大厅里设起地震伤员救治专用通道,设立应急检伤分类区,合理安排接诊流程;与相关部门、科室沟通协调,为地震伤员开辟急救“绿色生命通道”。
从4月20日开始,当一批批伤员送至医院后,接诊、检伤分类、抢救、治疗、检查、转运、入院等环节快捷、高效运行。接下来几天,田丰楼上楼下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关注每个伤员的伤势处置,关心每个伤员和家属的饭菜是否可口、护理是否到位……一连几天,她没有顾上休息,也没能顾上生病住院且已下了病危通知书的老母亲。支部委员何苗在连续几日坚守岗位后发生神经性头痛和呕吐,病倒了;急诊外科医生宋哲带病坚持抢救病员,自己也病倒在病房里。
医院的急诊ICU现有床位12张,按原计划将于7月底完成14张新床位的扩建。但突发的地震让急救中心意识到,“再建一个新的急诊ICU迫在眉睫!”在医院的统一指挥下,急诊党支部、ICU、后勤、信息中心、护理部、供应室等相关部门,经过一下午的紧张调试、检验、搬运、补充等工作,设备齐全、拥有14张新床位的急诊ICU病房提前建成,为救治伤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大量的危重伤员集中收治,中心以最好的医疗资源、最佳的治疗方案、最顶级的专家团队、最专业的救治和最优质的护理抢救地震伤员,在他们接诊的伤员中,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为零。
新闻推荐
四川奋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也是“旅游发展梦”。去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宝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