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严防地灾 大震之后不添新伤

四川日报 2013-05-13 16:05 大字

芦山地震后,四川省将次生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抓。灾区的市、州、县乃至乡、村、社全体总动员——次生灾害防范成为震后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震之后不添新伤”成为震后地质灾害防范的硬任务。

目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10日,芦山地震灾区及周边区域的51个县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4132处,地灾隐患点防治措施全面实施、群众生命安全得到有力维护。

□本报记者 许静 陈婷

五大“不一样”

省国土厅地质环境处负责人总结了这次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几个特点,与以前比有五大“不一样”——

发灾的延滞性。地震灾区先后经历了两场大地震和数千次余震,岩体结构被反复破坏,很多坡体疏松下滑,有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次生灾害。

灾害的隐蔽性。灾区植被茂密,增大了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的难度。

危害范围的不确定性。地灾隐患点多位于山坡后缘及山脊处,相对高差较大。一旦成灾,不仅波及范围大,危害范围也很难确定,应对难度极大。

诱发因素的多样性。地震灾区是典型的暴雨集中区,年平均降雨量1700多毫米,丰沛的降雨极易诱发灾害。加之余震不断且震级较高,进一步加大了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致灾的继发性。受此次地震影响,原有的地质灾害隐患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比如原来的崩塌滑坡,在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泥石流灾害。

用上科技“神器”

芦山地震后,冷木沟成为一个提及率超高的地名。冷木沟可能参与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量已超过300万立方米,而冷木沟沟道下方就是宝兴县城,威胁极大。在宝兴县城周围,这种险情高、威胁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多达25处。如何应对?

5月3日,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被安置在冷木沟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这套预警系统中包含北斗系统、激光夜视、地声传感等诸多“神器”,其中“激光夜视远程监控系统”为国内首次使用。

据专家介绍,这套系统在夜晚和降雨、雾霾等恶劣条件下,能清楚看到距摄像头1.5公里处的景象,保证全天候观测。并且指挥中心可远程调控摄像头,从宝兴县城,到成都,直至北京的各级指挥中心,都能同步观察到当地泥石流的影像特征。

四川省还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指导各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目前25台大型机械设备、75名专业技术人员已到位,治理工程6月底前可望完成。

注重群测群防

还有一个个隐匿于山林间的次生灾害隐患点,威胁很大。如何应对“看不见的敌人”?“应对次生灾害,不仅需要科技设备的‘火眼金睛\’,更需要‘众目睽睽\’。”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群测群防体系是四川省应对次生灾害的重点工作。

群测群防的前提是让群众知晓。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省首次将已经排查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向社会公众公布,仅在《四川日报》上就已公布5个批次1218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

群测群防的重点是发动群众的力量。目前全省共发现4135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个隐患点都安排了专人24小时值守监测。“四川省已建立省市县乡村社6级监测体系,并通过提供公共岗位的方式,给监测员发放补助,将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落实。”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汛期到来,地质灾害防范的弦只会越绷越紧,“这将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新闻推荐

宝兴县国土资源局机关党支部:危险时刻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庞莹6月28日,在宝兴县城附近最大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冷木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建设正加班加点进行。“为避免发生次生灾害,我们在冷木沟建了4个拦闸坝,以阻挡泥石流。”宝兴县国土资源局...

宝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宝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