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队中的“老大哥” □邓清兰
□邓清兰
虽已平安从雅安重灾区归队,但他仍然忘不了在那里救援的一幕……
在灾区的四天四夜,每天奔波至少200多公里,他随时保持精神高度紧张。他说,“灾区道路艰险,一车人安危在手中,不敢有半点放松。”
他,是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救援队的一员,叫陈试明,年龄最大的三个队员之一,47岁,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大队驾驶员。
连续驾驶11小时,对他是一个挑战,平常长途驾驶,为了安全,开得慢,常休息。但这次不同了,到灾区救援,时间就是生命。对灾区的牵挂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使他几乎感觉不到疲惫,半夜抵达上里镇剑杆林村,年近五十的他下车与队友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搭帐篷。救援队分班组工作,驾驶员没有分配班组,却是哪里需要,就加入哪里。
二十多年驾龄的他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凶险之路。离宝兴县还有10公里有一条被当地称为“隘口”的道路,河流从谷底穿过,两边是直耸的高山,唯一的通道临河依山。因为余震,山上滚石和滑坡不断。他也遭遇了唯一一次的命令“违规”,武警要求所有车上人员,在“隘口”绝不许系安全带,已发生了太多被砸烂和泥石流掩盖的车辆,因着安全带的捆绑,加大了救援伤者的难度。陈试明和另外4名驾驶员在车上待命,其余队友下车清理道路。
他亲眼看见道路前方的车辆被山上滚石掉下砸烂,泥石流滑坡把车和人完全掩埋。两个清理道路的队友也险被大石头砸中。队长紧急指挥车辆调头、退后。陈试明说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每一个换挡、每一次转动方向盘、每一次刹车,都在生死之间。他的车上除了队友,还有路边被武警赶上车的志愿者。
从废墟里抢粮食是他在救灾过程中经历最惊险的场景。新华乡的房屋几乎都因地震成了危房,粮食和衣物被压在垮塌的墙体下面。他们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救援队,30人像接力赛一样,为老百姓在摇晃的房屋中抢出一百多斤一袋的粮食和衣服,有些房屋摇摇欲坠,他们就把它推倒再用手把食物从废墟中刨出来。他坚持搬了好些袋后,手臂已酸得抬不起头,但他咬着牙,把粮食袋用腿支撑着,传给队友。后来实在无法搬动的他觉得很愧疚,就一人到最危险的房中为老百姓抢衣服、抢其它物资。他们却阻止和劝说乡亲们千万不要去危房拿东西,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乡里剩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了。最后,他们为新华乡乐改村四五组的乡亲抢出一万多斤粮食。
他尽力做着自己能做的一切。天全中学装救灾物资时下大雨,救援队员全都感冒了,但他们没顾自己,跑去购买棉被、雨衣、帐篷给受冷的百姓,两个队友在下面递,他一个人在车上装,弯腰接重物的时候,他的腰闪了一下,差点从车上摔下,队友说“陈哥你岁数大了,我们来,你去休息。”。陈试明却坚持不,说“你们没装过车不知道怎么装,还是我来。”他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忙的,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灾区天天下雨,乡亲们缺棉被、缺厚衣,救援队员们把带出来应急的工装棉大衣、雨衣、雨鞋,甚至安全帽全都给了乡亲,宁愿自己手冷,最后只穿着身上仅剩的一套夏装工作服回到德阳。陈试明说,他们真的是把能给的全都给了出来,也真恨不得能满足乡亲所需要的一切,可他们能给的却只有这些。
让陈试明的心深受触动的是灾区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他忘不了到大河乡为老百姓捐出四台发电机、为他们发电、灯光闪起的那一刻,老大爷、老奶奶哭了,小孩子们要和他们在灯光前合影;忘不了他们帮忙卸下其他志愿者驾驶员从外地运来的救灾物资时,乡亲们的感动;忘不了为新华乡老百姓抢出粮食后,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哭着给他们跪下,朴实的乡亲用方便面纸壳写上“感谢中石化救援队”送给他们;忘不了忙完一次救援,坐在地上歇一口气时,三岁的孩子端来小板凳;忘不了临走时七八十岁的老人拦在公路上不让走,一定要吃他们用抢出来粮食做出的一顿饭,队友们不得不眼眶湿润的默默一人喝下一小碗饭;忘不了离开时每个乡亲抹着眼泪的神情……
回来后的陈试明晚上仍无法安睡,时时想起灾区的百姓和救援的场景,记挂着新华乡抢出的粮食也只不过一家几百斤,却是一年的口粮,记挂着生产队80多人只有4个帐篷、4件矿泉水,记挂着宝兴县的路还不通,里面的人等待救援。即使站在空地,他仍觉得在摇晃,在重灾区每时每刻的余震好像还在进行……
而对他和队友来说,在生死之间,他们每个人都更深地感受到牵挂,体会到责任。队友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有信号的灾区县城给在一起多年的女友打电话,说这次回来一定要去领结婚证,对方在电话那头哭得说不出话来。而他自己,也觉得肩上负起了更深的责任,对妻子、对孩子、还有对单位、对社会……
新闻推荐
四川宝兴县陇东镇党委书记、镇长以及镇纪委书记因没有按程序上报,私自处理发生霉变的面包、饼干等“爱心包裹”里的问题物资受到处分。宝兴县委副书记石章健5月31日告诉记者,芦山地震发生...
宝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