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组的震后“大锅饭”

四川日报 2013-04-24 16:14 大字

危房里抢出米、“化缘”得来肉——

□本报记者 张守帅 王飞 发自宝兴

4月22日中午,记者吃上了进入雅安地震灾区后的第一顿热饭——手擀面和玉米糊,拌着切碎的泡菜和厚皮菜。宝兴县穆坪镇新宝村丰收组的村民,用这招待了我们和地震前就在宝兴河畔筑堤、架桥的100多名工人。

我们早上在此采访,村民欧良英嘱咐,“中午一定要来吃饭,大锅饭,人多热闹”。那时,她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背着竹篓,正准备与村民叶春丽一起去“化缘”。

丰收组面朝宝兴河,后倚大坪山,与县城隔河相望,靠一条长约百米的铁索桥出村。村组四五十套住房,虽然外表完好,但内部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裂缝。靠近河坝的一块空地,为他们应急避震创造了条件。

应急阶段,生活主要靠自救解决。每家都把能吃的菜和肉贡献出来,另外还每家凑了100元钱,用于买粮食和肉菜。“刚开始主要是化缘。”因为震后暂时买不到这些东西,只能到村里其他安置点看看,互通有无。21日,欧良英就成功“化”来一块肉。22日“化缘”无果,她索性把家里所有的腊肉都背来了。

厨子王志军,在当地一家电站做保安,一下班就急匆匆赶回来做饭。他烧菜的手艺远近闻名,也幸亏村上有做“九大碗”的炊具,为自救提供了便利。

帐篷灶房就紧挨着帐篷通铺,挤挤可住上百人。记者注意到,他们的帐篷用脚手架做支撑,床垫与地面有一定距离,能够防潮。

村民先吃过午饭,这些搭建脚手架的工人出现了。震前他们修筑的那座大桥,是为了解决村民汽车进村必须绕远的难题,村民心存感激,震后免费为他们这些外地人供应饭菜。作为回报,工人们把施工用的脚手架拿来搭建帐篷。“今天送到两袋米、一袋面,最缺蔬菜。”丰收组组长李玲有着10多年党龄,地震后她主动承担了指挥调度的责任。“先分组摸清灾情,看有无人员受伤和被困。”李玲说,因为担心余震造成滑坡,边统计边疏散,老年人和小孩到灯光球场和红军广场,年轻人留下来抢物资。抢出来的米面在中午就发挥了作用,他们做成米汤运到街上免费供给受灾群众。

临时安置开始,李玲把组员分成四批,一批负责帐篷搭建,一批负责做饭和打扫卫生,一批负责采购物品,一批负责照顾老弱病残。那些不用上课的学生娃儿,则被鼓励到宝兴最大的安置点——宝兴中学进行志愿服务。尽管简陋,丰收组的安置点却非常干净,每天还定期进行消毒。

李玲说,这些经验,来自“5·12”地震,宝兴也是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灾区。

新闻推荐

爆破危岩,老虎嘴成功“拔牙”

宝兴县在省道210线主动排危——□本报记者文铭权唐泽文发自宝兴5月3日,在被誉为宝兴县唯一“生命通道”的省道210线K296+200米处、一个地名叫“老虎嘴”的悬崖上,一块高悬于公路边、体积约70立方米...

宝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宝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