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改40年 为人民筑牢健康之“堤” 陕西全力构建疾病防控网

陕西日报 2018-12-16 07:02 大字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专家深入基层为群众义诊。本报通讯员贾平安摄

本报记者王国星

“1985年7月,我从省城医学院毕业,满怀希望回到了自己家乡工作,被分配到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自此,我师从全国著名的结核病专家吴霁棠等一批老前辈,走上了防痨之路,这一干就是30多年。”12月1日,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张天华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像张天华一样,为陕西疾控工作付出多年努力的人不在少数。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服务基层,传播科学,追踪病源,攻坚克难,从“消除四害”到“制服瘟神”、从“抗击非典”到“防控甲流”、从营养与食品安全、环境与健康的探索研究到职业病防治、从慢病防控到妇幼卫生保健,彻底改变了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后面貌,建立了覆盖城乡群众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应急处理工作机制,为三秦大地筑起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不溃之“堤”。

目前,全省已经建起2000多家乡级预防接种门诊;全省活动性肺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07.5/10万下降到2017年的59.0/10万,整体下降了45.12%;建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428家,检测点402家,确证实验室25家;全省各地均达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状态,人群碘营养水平持续保持适宜;至今,陕西省已累计免费为全省1600余万儿童接种计划免疫疫苗,全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已经达到95%以上。

守护人民健康是疾控人的终极追求

“几十年前,陕西省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区。大骨节病被老百姓称作‘拐柳子病’,也被陕西省地方病区的老百姓称为‘瘟神’。”11月30日,在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的大骨节病防治专家殷培璞先进事迹试讲报告会上,殷培璞的学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地方病研究所郭雄教授表示,“当时陕西省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的危害,在病魔肆虐的时期,全省平均每11人就有一名地方病患者。”

经过几十年的防治,到2004年,永寿县、麟游县等重病区的大骨节病基本得到控制,儿童患病率由1982年的50.5%下降到了2.5%。现在,陕西省儿童已经没有新发大骨节病。

1992年,陕西省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之后艾滋病的年报告病例数从个位数、两位数、三位到目前的四位数。当时,艾滋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该病的防控成了摆在疾控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目前,全省共有艾滋病定点治疗医疗机构77家,这些机构定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随访关怀、自我生活技能辅导,安排患者进行CD4细胞检测、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等相关检测;在疾控、医疗卫生等系统建立艾滋病检测咨询点362家,采取专题调查与日常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对艾滋病病情态势进行预测,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常文辉告诉记者。

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血热疫苗问世。陕西省是我国首批使用疫苗的省份之一。2008年开始,陕西省在出血热高发地区开展HFRS(流行性出血热)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出血热的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制度激活疾控事业发展动力

“近年来,为了不断提升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全省先后筹建了陕西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疫苗追溯和冷链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异地儿童个案共享、全省免疫规划疫苗储运温度24小时自动监测等功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跟陕西省疾控领域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很大的关系。”11月30日,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刘峰表示。

1982年,陕西地方病领导小组制定了《陕西省1982年至1985年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

1995年,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陕西省实施〈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行动计划》。

2012年,陕西省将耐多药肺结核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三年后,出台将肺结核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的政策,要求报销比例达到70%。

2015年,陕西省开始实施结核病专病专防策略,在全省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目前,全省已经顺利完成结核病防治模式的转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基本形成。

“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40年来,陕西省建立完善了陕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体系;每年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能力竞赛和实战演练;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监测,设专人每日开展舆情监控工作,将相关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送至相关科室负责人,发现疫情及时进行处置;建立了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储备了各类防护用品、消毒器械、诊断试剂、耗材、检测设备、后勤保障物资等应急物资,并随时清理、补充,全方位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彭飞告诉记者。

奋力为千家万户提交幸福答卷

12月1日,记者在张天华的案头发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一些在疾控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的故事:“西安市胸科医院医生马进宝在为一位耐药结核病人抠痰时,被病人咬破手指感染了结核病;杨陵区乡医穆建斌、渭南市中心医院护士孙娟芝、白水县医院护士郭景龙均在工作岗位感染了结核病。”

张天华表示,他把这些故事都一一记录在小本子上,并且会联系有关救助渠道给予这些医护人员帮助。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全省已经累计接诊疑似肺结核患者157万例,发现和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7.1万多例,其中,12.9万例传染性病人得到有效治疗,成功避免了127.9万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减少新发病例12.8万,减少医疗费用38.4亿元,挽回社会经济损失328.5亿元。

“结核病防治只是一个方面,自1995年以来,陕西省疾控中心参与处置2004年志丹县甲肝病毒暴发、2006年岐山县益店中学腺病毒肺炎暴发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0余件。”陕西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峰表示。

应对这些重大疫情取得胜利的同时,陕西省疾控领域的科研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记者了解到,省疾控中心申请的“陕西省部分地区卖血浆人群HIV感染者转归及其密切接触者感染因素的研究”科研课题,获得2001年度卫生部艾滋病防治补助项目经费15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陕西省摸索出一套追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随访干预的管理办法,鼓励感染者坚持使用安全套和就地治疗,有效地控制了艾滋病在当地的传播。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陕西疾控工作在强化能力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强化传染病防控体系、探索建立慢性病防控体系、完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卫生监督技术体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三秦百姓的健康。

新闻推荐

永寿产业扶贫引领脱贫攻坚

本报讯(史少锋)今年以来,永寿先后引进陕果集团、正大集团、中山科朗、海升等13家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现代果业示范基地、生...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