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印记丈量幸福生活
孙靖业正在擦拭心爱的摩托车。
本报记者 王婕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极大发展,马路上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翻新。40年间,口腔医生孙靖业把“昂贵”的代步工具自行车,换成了象征家庭富裕的摩托车,再因爱好所需购买的重型机车,至今到儿子新添置的小轿车……孙靖业40年交通工具的更迭,用车轮丈量了时代的年轮,见证了咸阳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
今年72岁的孙靖业是一位摩托车爱好者,拥有40多年驾龄的他对摩托车有着超乎常人的迷恋,家中摆放的三辆摩托车从十几万到三五万不等,每一辆都是他的“宝贝”,但在40年前,能拥有这些“宝贝”想都不敢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和爱人上班都是步行,或者坐单位的通勤车,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有一辆自行车,我们就心满意足了。”1978年,孙靖业购置了最昂贵的一件家当——“飞鸽”牌自行车,160元的价钱花费了他半年的工资。有了自行车后,孙靖业开始接送爱人上下班,两人坐在车上有说有笑,度过了甜蜜难忘的幸福时光。
之后,孙靖业在路上发现了我国第一代摩托车“黑老鸹”,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摩托车,他发现这款车虽然构造简单但速度比自行车快了很多,但600多元的价格,让孙靖业可望不可及。当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能骑一辆摩托车风驰电掣于大街小巷,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因此,孙靖业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行车换成摩托车。
1986年春天,孙靖业在母亲的资助下购置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渭阳”牌摩托车。提起自己的第一辆“爱车”,孙靖业仍记忆犹新:“我母亲知道我喜欢摩托车,所以就资助我买了一辆绿色的‘渭阳50’,我记得那辆车要1100多元,在当时真是奢侈品了。”
有了摩托车后,孙靖业经常骑车出门旅游、打猎,切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城乡变化。“那时候,我经常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去永寿山里打猎,感觉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羡慕的人,神气十足。”孙靖业笑着说。
1989年,孙靖业将第一辆摩托车转手卖掉后,买回了一辆二手“黄河250”,速度与力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摩托车,只要有空,孙靖业都会骑车出门旅游,秦岭、陕南、汉中、陕北、平凉等地让他跑了个遍。回忆起当年骑车的感受,孙靖业笑称:“觉得非常爽!”
“1999年,工资涨了不少,我还在西安一处诊所做了一份兼职,收入多了,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我不仅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还花了1万4千多元换了辆‘湘江750’三轮摩托车。”自从有了三轮摩托车,孙靖业出门旅游更方便了,新疆、西藏、云南、海南……到处都留下了他风驰电掣的身影。
“除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变化。”孙靖业说,以前去西藏和新疆时,他要往摩托车斗里塞满各类日用品、食物、帐篷,甚至还要带些汽油,因为路上什么都没有,很少能碰见民居或商店。而如今,摩托车爱好者都是轻装上阵,路边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微信、支付宝扫码付款在藏区路边同样普及,非常方便。
2007年,孙靖业从单位退休,与老伴共同开设了诊所。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孙靖业一家人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摩托车已不再是家中主要的代步工具,而成了他个人爱好的收藏品。多年来,他先后购买了“铃木大眼”“宗申”“铃木骊驰”“宝马800”“奥地利KTM690”“豪爵铃木”“台湾山阳”等多个品牌摩托车。
“现在出门旅游都是坐儿子的汽车,更舒服,更安全。”随着年龄的增长,孙靖业已不能再驾驶重型摩托车,但热爱旅游的他仍向往大自然的美好。“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满大街跑的都是汽车,骑自行车成了健身运动的方式,摩托车也成了奢侈品。”孙靖业说,他希望今后与家人多出去走走,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中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巨变,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B)(11)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燕)足迹遍布40多个大骨节病区县,治疗患者万余例,40余载一直奔走在离患者最近的地方……日前,市卫计委在西安...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