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驾坡前寻御踪

西安日报 2018-08-04 04:27 大字

天井院窑洞古庙建筑传统民居建筑汉代土城墙遗址

○张笃龙文/图

干年等驾坡依旧,御驾无踪月笼崖。

山川永寿人何在,振兴农村绽新花。

盛唐之时,朝廷在都城长安周围建筑有许多离宫,比如高陵龙跃宫、骊山华清宫、耀州玉华宫、麟游九成宫、淳化甘泉宫等等,每当皇帝避暑九成宫,京城人员来往必经永寿等驾坡,这里也成为皇家避暑胜地,有皇帝的后花园之誉。

等驾坡,隶属永寿县监军镇,位于永寿县城西北4.5公里处。等驾坡村有着长远的历史,全村东高西低,其地貌特征系1.35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的原始地貌遗留。这里西临永寿西湖与旅游胜地黄土窑洞度假庄园,东靠312国道,西平铁路,银西高铁,交通便利,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说起村名的来历,还有段传奇的故事。据史载,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奔蜀。太子李亨北逃朔方途经永寿,曾在此等候玄宗圣驾。闻玄宗奔蜀,遂去朔方,因而得名。又传,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还京时,文武百官在此等候御驾,故名等驾坡。当地县志载:皇帝亲莅临,等驾有此坡。

走进等驾坡新村,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宽敞亮堂的街道,整齐划一的村庄布局,粉刷布置一新的临街文化墙,让人清新舒服,深感现在农村生活的安逸和祥和。一群老人围在一起拉家常、抹花花牌,烟袋锅衔在嘴里,安详地抽着旱烟。

村西,在土围墙外是一排废弃的窑洞。这里的窑洞结合了地坑窑和崖窑的特点,又有着四合院的典型特征,别具一格,当地称为天井院窑洞。据说等驾坡村现有天井院136处,窑洞350余口,保存完整,有“人类居住始祖活化石”之称。天井院窑洞,是用简单劳动工具挖掘而成的“生土建筑”。在建筑过程中,不采用其他现代建筑材料,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天人合一、物我相应。窑洞厚厚的掩土和建造过程中灌注的黄土泥浆,使土窑洞有着冬暖夏凉的性能。借着天井院窑洞冬暖夏凉的生态特色,这些曾被村民废弃的窑洞目前发展成为生态观光地。听老人讲,这里名为“十庄子”。十个庄基的坑窑七八十个窑洞排成整齐的一排,蔚为壮观。窑背上平坦整洁,靠新村土围墙下,大树遮阴蔽阳,守护着坑窑。坑窑西向土崖分别开出窑门,窑门前就是新开发的黄土地风情饮食一条街。

绕到风情街后,崖畔畔、地墁慢、麦田里,到处散布着一棵棵有了年代的柿子树。这些柿树如虬龙盘桓,自然天成,正应了曲欹疏朗之美,赏心悦目、百看不厌。若是深秋,满枝柿红叶绿,夕阳映照,那又该是一幅梦幻胜景。

我们踏寻着历史的根脉,感喟这里的风云际换。这里地处“秦陇咽喉”要道,为古丝绸之路第一站,保存了汉代土城墙遗址。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匈奴进犯,烧杀抢掠,等驾坡村民为防御匈奴,在此修筑城墙。村民利用两边险峻的沟壑,依山就势,妙筑其中,城墙上有弓弩手护城,城墙下有可供千人避难的“窨子”(大窑洞)。隔沟看着保存不多长的古城墙,它还是那么雄伟壮观,我的耳旁似乎听到了匈奴士兵兵临城下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里还流传了涎水面的传说。永寿县古属幽国,是周代发源地。传说周文王曾被囚禁于此,获释后乡亲们拿肉、菜来看望他,文王将所有的肉菜做成了一锅鲜美的臊子汤,为了使数万部卒都能尝到臊子汤,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将汤倒回锅里,故称涎水面,取祥和团结之意,一直延续了3000年。

是呀,群众永远祈盼着祥和团结、安居乐业,皇帝御驾给群众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等驾坡等了御驾千年,而沟壑依旧、临崖而居的生活没有改变,只是到了现代,才彻底改变了模样。看到村委会前活动广场上群众欢乐安逸的场景,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变化。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 扶贫扶志扶智在行动 村里有了“暖心衣橱”

华商报咸阳讯(记者王斌通讯员翟武鹏)“今天我清理了广场杂草,还把村东头的路打扫了,可以积2分,目前我已有12分,除了能在暖心衣...

永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