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过上城市生活是我的梦想”——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梦
每天杨兴民都会关注报纸,仔细搜集致富信息
翟武鹏 本报记者 李石 实习生 李佩玥
永寿县御驾宫示范园区管委会庄头村党支部书记杨兴民,怀揣着村民们的“城市梦”,始终奔波在实现梦想的路上。40多年来,他逐步解决了全村人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的问题,通过移民搬迁使庄头村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我毕生的梦想。”他说,梦想是要用毕生精力去实现的。
梦想的起点 家家通水电 户户住瓦房
过去的庄头村东西两面都临沟,坡底面积大,村民们常年依沟而住,居住分散,不通水电,生活十分艰难。从那时起,杨兴民心中就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他告诉记者,“最初的梦想只是想让家家通上水电,户户住上瓦房,生活能方便一些。”于是从2002年开始,他积极跑项目,筹资金。每天早上6时准时出门,往返市、县多个部门。2006年,他多方争取到项目资金258万元,加上群众自筹112万元,建成一座高位水塔,铺设自来水管道3000多米,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庄头村终于迈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村里第一次通上了水电。然而,人生总是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沟坎”。水电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又摆在了他和村干部的面前,村里140户居民盖房,平均每户至少需要5万块砖,但是由于项目资金迟迟不到位,周边的几个砖场老板都不愿赊账,他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峰北砖场,苦口婆心说服了砖场老板,以个人名义作担保,约定:地基建成付三分之一,主体建成再付三分之一,竣工后全部付清。砖场老板尚鹏飞开玩笑地说:“老杨,你能担保这几百万,你是给娃攒账,还是给群众办事?孰轻孰重你得掂量清楚。”他淡淡地笑了笑,坚定地说:“项目资金下来了,少不了你一分钱!”那一年,该村完成移民搬迁86户396人,剩余的54户群众也于次年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
“寻梦”路上不平坦 执著感动众乡亲
2007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令庄头村群众唏嘘不已。村上利用农闲时节调整土地,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村民杨某当了群众代表,谁知在参与土地丈量时,杨某不但从中为自家谋私利,还给亲戚走后门。得知此事后,杨兴民立即撤换了他,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准备重新丈量土地。没想到正当村干部开会商议测量方案时,杨某闯进了村委会办公室,二话不说,踢倒火炉、推倒办公桌,还捡起半截砖径直朝杨兴民身上砸去。最后在众人的搀扶下,杨兴民被送到了医院,经检查,他的三根肋骨被打断。住院的那段日子,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医院看他,鸡蛋、油饼、水果等营养品堆满了床头。乡上领导干部也多次来探望,协调处理这件事。有人调侃道:“老杨,这次你挨了打,受了这么大委屈,还‘做梦\’不?”杨兴民抬了抬身子,掷地有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车车不倒继续往前推,庄头村还要接着往前奔。”这一年,他争取县交通局支持,筹集资金50多万元,完成了3.5公里通村道路硬化,整修生产路3公里,彻底解决了运输不畅、行路难题。投资10万多元,为村小学新建砖混结构校舍12间;联系县土地局、扶贫办,完成了旧庄基还田338亩,使村上十年来新出生人口都划分到了土地。
只要腰包鼓起来 城市生活不是梦
“手中没铜不敢胡拧,手中没宝不敢胡耍。”这是杨兴民的一句名言。他告诉记者,囊中羞涩,好日子永远都是镜花水月。在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难题后,他和村干部又开始谋划村里产业发展。结合庄头村实际,他提出了“优果兴牧增杂”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动员群众大力发展苹果生产,并多次从杨凌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指点迷津,如今全村500多亩果园人均增收1000多元。同时,他还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全村栽植地膜红薯180亩,地膜西瓜300多亩,地膜玉米230亩。在全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环境下,他鼓励群众连片栽植,精心管理,全村核桃面积达到780亩。如今庄头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已经成为该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就在大家鼓足干劲奔小康的时刻,2012年12月,杨兴民却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对于年过六旬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梦想。他告诉记者:“为群众承诺的十五件事已经办成六件,剩下的修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街道亮化等九件事,想在有生之年把它做完,也算是给群众一个圆满的交代。即使有一天倒下了,庄头村的故事还将继续。‘城市梦\’一定会通过我得以实现。”(B)(15)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利强)近年来,永寿县委组织部为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干部信息,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推行“三档共建”,提升工作效率。建立公务员电子档案。永寿县委组织部对所管理的公务员档案进行了扫描,建立了公务...
永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