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植树人的丰功碑

咸阳日报 2012-03-12 11:42 大字

本报记者 陈裕

咸阳市永寿县境内大大小小分布着891条的沟壑,拿永寿县人自己的话说:“走进永寿,就走进了沟壑。”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永寿县就开始了绿化荒山人工造林,生态经济型的绿色家园建设,让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永寿的槐山上,有一座与众不同的丰功碑。上面镌刻的都是为永寿县植树造林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农民和林业系统职工。

在丰功碑上排名第一位的是马志明,今年已经80岁的老人告诉记者,1957年他从林校一毕业,就来到永寿,到山上栽树修水利工程,那时候的山荒秃秃的,只有零星的杨树和榆树。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每年春秋两季,从县城到农村都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正是这些民众几十年不停歇的努力,让绵延数十里的荒山变绿了。

而马志明老人在治山治水中,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老人,1996年他退休回到了老家武功,还当了护林组长。对于曾经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老人依然充满感情。如今他的三个儿女都在永寿林业部门工作,接替了父辈的事业,二儿子当了森林警察,守护林子;小女儿在园艺站工作。儿女经常用车把老人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让他在林里走走看看,比干什么都高兴。

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植树造林进入国家项目大力支持阶段,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扶持,让永寿县满山翠绿,枝繁叶茂,荒山荒坡披上了秀美的绿色。永寿县也从全国五百多个县中,被评选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示范县。

马秀琴,是丰功碑上的唯一一名女性。20多年前她和父亲承包了一千亩的沟壑荒山,山上没有水,就从家里背水浇树苗。由于缺水,经济林并不好种,有的旱死了,她种过杨树、花椒树、杏树、柿子树,最后活得最多的是耐旱的柏树,这种生态林生长周期慢,不像经济林能马上见效益。马秀琴从20多岁开始种树,现在老父亲已经去世,自己也是当奶奶的人了,看到荒山沟壑绿了,她说现在国家对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支持越来越大,只要坚持干下去,子孙一定会得到好的效益。

实施退耕还林补贴延长政策,带动了个体承包荒山,像马秀琴这样的承包造林大户,在永寿县有近二百户,经过艰苦卓绝的荒山绿化,现在永寿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96%,林木覆盖率达到50.08%,四十万亩槐林,三十万亩绿草地已经成为生态园林新永寿的名片。

新闻推荐

教育周刊理事永寿县城关小学赵天兴反思中国教育一种现

《教育周刊》理事、永寿县城关小学赵天兴反思中国教育,一种现象令人心忧:一面是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另一面是千万高中毕业生潮水般涌向高考的“独木桥”。殊不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但需...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植树人的丰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