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赵彦龙:一生为民的情结

咸阳日报 2011-05-09 00:17 大字

2008年赵彦龙在苹果建园现场会上(资料照片)

2010年8月赵彦龙陪同省市领导检查渡马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料照片)

赵彦龙结合政策实施小城镇建设,使渡马的农产品走向全国,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增长到了4160多元。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翟煜鹏(右后)说,我现在养鸡每年收入5万多元,赵书记提出的“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让我找到了致富的路,也让渡马的群众富了起来。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周社会说,我的半亩棚每年收入在1.5万多元,全村年收入近百万元,要不是“老赵”帮我们建大棚,群众现在还在过苦日子。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赵彦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挂念上孙家的大棚油桃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赵彦龙的精神成了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上千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吊唁(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刘计划

赵彦龙,28年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由衷的赞誉。他即使在身患绝症后,仍然坚持为群众谋利,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爱民、亲民、为民的良好品质。他工作一个地方富一方群众,改变郭家村750口人长年挑水吃的历史。实施烟水配套建设,让8个村种植烤烟而致富,感动群众的心。他争取资金给渡马群众修通了通村公路,让群众的农产品走到全国各地。他帮扶特困户,让他们搬出土窑洞,生活得更有尊严……赵彦龙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实事,是用行动兑现着入党宣誓的承诺,用生命诠释一名党员干部一生为民谋利的情结。 (B)⑤

记者感言:

群众之所以始终能够牢记干部的名字,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心中装着群众,做事为了群众。在采访中,每走到一个赵彦龙工作过的地方,随意去问一问,群众都能说出他为民办的实事,看到他为民的实绩,这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动。感动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时刻将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感动他在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用一生的心血为民解忧、为民做实事做好事;感动他用多年基层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把群众带上富裕路…… (B)⑤

新闻推荐

市统战系统干部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参观赵彦龙事迹展览 何振琪参加

本报讯(记者李军朝)6月3日,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何振琪带领市统战部门干部职工及市级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一行近40人,前往永寿县渡马乡赵彦龙同志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赵彦龙先进事迹。在永寿县渡马...

永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