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百姓的事当自己事干

咸阳日报 2010-07-27 14:14 大字

(上接第一版)听到这件事后,谢志华抱怨他为何不早说,“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家庄基让给了我。”王朝娃与妻子李翠萍显得十分激动。

第二天,家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他却笑着对家人说:“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再说我是村支书,就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前面。”

谢志华去世那天,72岁的宋桂珍哭得泪人一般。提起去年发生的事情,老人激动地说:“好人哪好人,书记是个好人哪!”

2009年6月3日凌晨1点多,宋桂珍与两个孙子都已熟睡,突然听到有人喊她,开门后看见谢志华扛着锨、打着伞到她家查看汛情,当他发现宋桂珍家两孔没住人的窑洞已完全湿透,已经渗水时,立即带着老人去窑顶上查看,看到从村子西北方向奔来的三条水在窑洞上汇成一个大坑。

看到这一幕,谢志华立即把伞和手电筒塞给老人,拿起锨修起了排水道……经过20多分钟的忙碌,水道终于疏通了。之后,他与老人又来到那两孔湿透的窑洞,看到里面的渗水已经停下,便安下了心。然后嘱咐老人以后不要住在窑洞里,尽快挪到外面平房去,又说有困难尽管找他……最后直到三点多钟才离开。“要不是书记来,窑怕都要塌了……”老人最后声泪俱下。

看到谢志华经常将别人的事情挂在心头,从不计较个人利益,时间长了,村里便有人嘲笑他这个支书当得实在是“太傻”,但他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毫不在乎。

当书记前,谢志华修过铁路,在乡农机站工作过,后来在乡街道开了一家电焊修理部,日子过得很舒坦。1994年的一天,在与村民聊天时他得知村里存在着群众没水吃、出行不方便、学校条件差等很多问题,并建议让他回村当干部,带领大伙摘穷帽、拔穷根。那几天,谢志华失眠了。经过反复考虑,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毅然决定放下自己赚大钱的机会,回到村里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在以后的16年里,他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几乎从不过问家里的事,7亩地全丢给老伴和孩子。由于家里收入来源太少,老伴又动了几次手术,家里的过活一天不如一天,移民搬迁时,靠东借西凑才把房子盖了起来。“当了支书后,他家的过活就大不如以前了。”村民董和平说。为了解决村上资金的短缺,他还常常瞒着家人向亲友借钱,借了儿子姨妈家3000元,还欠下五金铺70元铁丝钱,这些都是在他去世后大家才知道的。

“老谢腿脚不好,却为村上的事苦等五小时”

——永寿县水利局局长巩玉峰

——当一个人为了群众的利益,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苦苦追求时,我们才会读懂什么是感动。

固县村三面临沟,一面临坡。群众常年居住在沟边的土窑洞里,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极为突出。有一次,谢志华与儿子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华西村的专题报道,便立刻告诉儿子:“我一定要把咱村建得像华西村那样整整齐齐,一定要让村民吃上自来水。”

2005年开始,他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在永寿县第一批100户的移民搬迁指标中,为固县村争取了18户,吹响了固县村新农村建设的号角。

在移民搬迁的日子里,谢志华以愚公移山般的意志践行着自己的承诺。2005年搬迁18户,2006年搬迁19户,2007年搬迁30户,2009年再次搬迁40户。

大伙都知道,谢志华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慢性心脏病、肺气肿,生活中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五年来,他不断地在建筑工地、镇政府、县级各项目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全然不顾自己被病痛折磨的身体。

固县小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的,共八间土坯房,其中有两间是教师宿舍。房子每逢下雨就漏个不停,很多教师不愿意来。谢志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与其他干部东奔西跑,四处筹措,终于争取到30万元资金,最终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建校过程中,他几乎天天守在工地,时不时地参与到工程劳动中去。

赤脚医生熊碧云至今记得:谢志华在建学校那段时间病情比较严重,每天都要挂吊针,但为了不让建校进度落下,工地上一有事,就会立刻私自把针头拔掉,忙完后,又让人重新扎上。因为这样的情况出现好多次,所以村里有人怜惜地说“咱书记把吊针挂到工地上了。”

缺水是固县村面临的一大难题,村民起初吃窖水,后来要到5里外的村子拉水,同时也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料石厂和畜牧养殖厂等几个招商项目因此而搁浅。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他多次前往县水利局争取引水项目。

2009年9月的一天,谢志华与66岁的会计董文科在水利局谈完事已是夜里11点多,路上已没车了,街道的路灯也熄了,他们边走边谈论着引水的事。就在这时,只听“咚”的一声,把老会计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谢志华不小心掉进了下水道。老会计赶紧将他拉上来,等他忍着疼痛回到家,老伴脱去袜子后,发现他的几个脚指甲都掉了,血把脚趾都糊了,她又生气又心疼地埋怨道:“你傻得很,要是你出个差错,我咋办?”谢志华嘿嘿笑道:“虽然我受了点伤,但是为了村上的事情,值了!”

为了争取到引水项目,他多次到水利局请求帮助,如果领导不在,他就硬等,根本顾不上吃饭,有一次足足等了5个多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4月14日,水终于通了,固县村几代人的愿望终于实现。

谢志华16年如一日,不断地东奔西跑,终于让固县村的群众告别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的历史,一跃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监军镇党委书记高宏伟这样说:“像谢志华这种没有任何关系的村干部,项目是全靠自己跑出来的。”县水利局局长巩玉峰说:“老谢本身腿脚不灵便,却为了村上的事情常常到这跑项目,特别是那5个小时的苦等,把我深深打动了。”

就在谢志华把通水的消息挨家挨户告诉给群众后的第二天,他却住进了医院。在住院的12天里,谢志华依旧放不下村上的事情,嚷嚷着要回家,还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村上的事情。镇上领导去看望他时,他说的最多的还是村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家人陪在一起时,他一个人在笔记本上还是颤颤巍巍地谋划着未完成的方案,甚至不停地自言自语。

“谢志华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不多花村里一分钱,是一位为群众谋利益的好支书。”

——81岁老党员王世斌

——当一个人不顾自我安危,把爱的阳光洒向困难群众时,我们看到了大爱无疆、大道无垠。

在这16年里,谢志华时刻把别人的冷暖挂在心头。一旦知道别人生活有困难,他便十分牵挂,经常嘘寒问暖。

朱公社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他身患风湿,无法进行正常体力劳动,加之父母常年患病、盖房、儿子结婚等花费,使他债台高筑。为了解决朱公社的困难,谢志华帮他借钱贷款,为他和妻子办了低保,要是有什么救济粮和补贴,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公社。“谢书记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难过。”朱公社有些语无伦次。

除了关心困难群众,他还经常关心老党员的生活,村里81岁的老党员王世斌就是一位。王世斌有55年的党龄,参加过抗美援朝。去年,谢志华为他家垫付180元农村合作医疗费的事让他怎么也忘不了。由于建新房,王世斌一家生活非常困难,谢志华得知后,就没有去催要。今年元月,当家人拿着180元去找他上交时,“书记哈哈一笑:‘你交迟了,我早就替你们垫了。\’”老党员感动地说。当谈到谢志华的贡献时,他一边点头一边大声地说:“我是毛主席教导过来的人,谢书记作为村干部,他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也不多花村里一分钱,我可以用55年的党龄作保证,他的确是一位为群众谋利益的好书记。”

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听到这个消息后,谢志华非常震惊,非常着急。躺在病床上的他,通过电话对一位村干部说:“我现在暂时回不来,家里又没人,你先帮我垫上100元。”

尽管谢志华对别人处处施以爱心,但对自家人却很“苛刻”。划拨庄基时,他的亲兄弟和几个自家人都想把庄基划在位置较好的地方,他却不理不睬,非要依照划拨方案分配,为此和自家人曾闹得很僵,大家都说他是“六亲不认”。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很节俭,为的就是省下钱为村民办事。村主任姚显龙说:“老谢这人就是从不乱花钱,抽烟总是自带旱烟。”最了解谢志华的老会计说:“他只有跑项目时才肯买几包烟招待人,吃饭也不讲究,经常随便吃碗面,更从不会用村里的钱私自吃饭。”

谢志华弥留之际,他对匆匆赶回的儿子说:“我死后,随便把我埋了,不要铺张,要节俭。”随后,他又艰难地对村干部说:“我死了其实没啥,但是我放心不下村上未搬迁的24户群众,未铺上水泥的几条街道,未挪上来旧村的变压器……”

槐山有泪泪无语,泾水有声声不回。谢志华走了,走得很匆忙,走得很不甘心,但是固县村的群众忘不了他,监军镇和县上的领导忘不了他,崭新的固县村印证了他最初的信念,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入党时的誓言,他用16年的心血与汗水铸就了人生的不朽。

倒下的是身躯,树起的是丰碑。谢志华的人生道路虽然短暂,但他的故事一定会传唱不息,他的精神与世长存。(B)⑤

新闻推荐

西寨村12户村民受涝害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家家在门前挖大坑以排水。(D)(3)这堵砖墙曾被雨水泡塌。(D)(3)本报讯(记者张惠民)8月19日,大雨滂沱,永寿监军镇西寨村12户村民因住房处于低洼地带,出现内涝现象。这12户村民的房屋是1995年修...

永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