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之光大矣

咸阳日报 2021-11-16 08:47 大字

吕海涛

对于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山穷水瘦的家乡旬邑,我这个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始终怀着深厚而复杂的感情。年少时家乡偏僻闭塞,缺吃少穿,我总渴望尽早离开甚至是逃离,再也不要回来。

那时,贫瘠干旱的黄土地,人们起早贪黑,四季劳作,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如果村里有谁当了兵,招了工,那是最激动人心的事了。那时候的年青人都梦想走出故乡,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去闯闯。

十八岁那年从旬邑中学毕业考上大学,背起行囊,一大早坐上去省城西安的公共汽车,出汃水,过泾河,走渭水,从此,一个怀抱梦想的旬邑青年离故乡越来越远。

身处异乡,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都像是走在故乡漫长而又弯曲的陡坡上,几番风里雨里的况味,这时才让你痛彻地感到,再久再远,故乡的气息始终与你如影相随,血肉相铸,你永远都是一个旬邑人。

漫长的时光里,我还写下了《栒子木的故乡》《旬塬赤子》《一个农民的离去》《青春留念》等作品,每一篇都关乎旬邑,每一篇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记得在旬邑中学上学期间,刚从省仪祉农校毕业、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哥哥,正参加1982年县政府组织开展的大规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工作,上百人历时两年辛勤而又紧张的工作,后汇聚成20余万字的成果印刷成书。

2000年初,偶然在咸阳市委工作的高中同学郭群星处,看到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旬邑县志》,志书几乎全部吸收了哥哥他们编写的那本书的研究成果,但比其体例更宏阔,内容更包罗万象。

一部旬邑志,莽莽苍苍,浩如烟海,记录了上下五千年旬邑的苦难和奋斗。一册在手,时时捧读细看,心潮澎湃。

这以后,看到不少赞颂故乡的赋体文章,其中也有旬邑赋。渐渐地,我也萌生了写旬邑赋的强烈愿望,心下思忖,光是铺排旬邑的历史风物,人文变迁,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铺陈中见出旬邑的性格秘笈,见出旬邑的人文精神,发前人未发之语,当是我要着力用功开掘的。

旬邑的核心是:地为豳,木为栒,水为汃,人为周之先民。于是,我以这几个要素为切入点,阅读消化,先后翻阅了咸阳志、庆阳地区志、正宁县志、彬县志以及淳化志,查阅了有关历史典籍。

其地为豳是状地理状历史状人文。“诗有豳风,豳在旬邑”“厥土黄壤,厥田惟上”“土虽厚而善燥”。虽“蕞尔小邑”,然“一邑之变迁,尽我中华上下五千年”。

其木为栒,栒子为灌木,“柔韧丛生”是其与众不同的品格。“然其邑亦为栒,盖因以木指地矣”。水为汃水,汃通豳,五千年来浩浩汤汤,从未断流,只是“水虽多而不腴”。

其人为周之先民,在这块“土厚水深,寒萧质直”的土地上,旬邑人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敦忠义,民习稼穑,崇德尚贤,勤而不怨”“虽少闻达巨士以显事功,然耿直之士,往往处乎其间”“进固不喜,退亦无惊,虽遇艰险,既和且平”。旬邑的优势与局限性都深深寓于这厚重的水土和人文之中。

工作之余,我今写一句,明改一句,时断时续,至2010年写成了仅有500字的旬邑赋。反复披阅增删,仍感没有写出自己心中的期望,且文字生涩拘谨,读起来时有突兀不畅的缺陷,写写改改达十年之久。无力再做修改,于是将此稿投给了《陕西日报》。2010年11月19日,《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此赋,一时间,一些网站和个人微博作了大量转发,鼓励好评时入眼帘。其中一些中肯的评论让我肃然起敬,深受教益。俗话说,娃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此赋的不足使我心有不甘,每每不能释怀。

其间,我自书此赋参加了陕西省公务员书法网络展。陕西省书协理事、书法家李德君以他浑厚奔放而又劲气内敛的行书书写了此赋。其书风正合我对此赋的追求,使我至为钟爱。

一晃,又是十年过去了,我已是知天命之年。

2020年初,已卸下肩上繁忙工作担子的我,生活平静而有规律。山抹微云,疏星淡月,这时打开电脑,我又一次面对着自己的旬邑赋。

从第一稿的500余字到现在的690余字的小文章,回想起来,20年来我与它一刻也没有分开过,它一直在我心里发芽成长。这种陪伴既是对旬邑历史文化精神的向往与反思,更是对我这个地地道道的旬邑人一个长久的回顾总结。

要说的、想说的、能说的都写在了其中。4月底的一天,当最后一次改完并默读一遍后,我终于放过了自己。

把此赋发给我高中同班同学文秋菊,她看后,经过精心编排,推在了由她主持的秋心自在坊微信公众号上,她过誉地评论道:此赋实为旬邑赋之新里程也。高我一级的旬中校友、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乔光明饱含激情地写道:汃水万古流,栒子厚土生。旬中校友、影视人何钦留言:旬邑文化自信,当从吟诵“旬邑赋”始。还有许多同学老乡网友写下了感情真挚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同学郭群星还把此赋推荐给《咸阳日报》发表。

我的老师,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看了我的微信推送后,挥笔写道:一篇美文,一首好赋。文字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还带着土香;挚爱是从历史深处蒸腾出来的,还带着温度;意境是从当代的氛围中营构出来的,还带着回响。多年不见,一直关心我的肖老师高兴地说,这是一篇好的乡土教材,嘱我一定要把构思创作修改这篇赋的过程写下来,算是个注解。从老师富于激情的评语和一番满含期望的话语里,我体会到了一位80岁长者的肯定和情意。

风是豳地的风,是吹过汃水和栒子木的风,旬邑之风厚矣;光是渺乎一隅,却发潜德之光明的蕞尔小邑的光,旬邑之光大矣。

几十年来,无论我身处何方,眼前总是浮现着故乡山边的红太阳正在升起,光芒万丈。山花烂漫,黄土塬静默而又恢宏,呼呼的大风似乎正从耳畔刮过……(B)(9)

新闻推荐

旬邑检察院 包联干部帮企业排忧解难

本报讯(程甜记者吴红)11月5日,旬邑检察院一行走访了位于旬邑县太村镇某公司,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积极帮助企业排忧...

旬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