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烽火马栏的文化教育连青

咸阳日报 2017-05-31 18:24 大字

被誉为边区“文艺之花”的关中八一剧团在战争年代活跃了机关部队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宣传抗日救亡和党的政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2年1月,关中分区在马栏地区组建了八一剧团。在当时极端艰苦的岁月中,八一剧团的演员不光业务基本功好,戏演得好、唱得好,戏的内容也切合实际,尤其是剧团创作的新秦腔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揭露得非常深刻。

《新考试》是新编秦腔现代喜剧戏。这出戏是由赵伯平同志写的,导演是斯曼尼。写的是国民党省教育厅监察委员考问学校两位教员对答的唱词,教员甄为民的回答是为国为民办实事,坚持抗战,收复国土,建设美好的中华;而教员贾正经的回答则句句从私利出发,为官专政,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损公肥己。该剧巧用传统戏顶针词的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演到高潮时,观众说:“这戏说了咱百姓想说的话,又为咱百姓出了气。”

《石达开》是一出大型的秦腔历史戏,是赵伯平同志根据陕西易俗社的《韩宝英》改编的。写的是石达开义女韩宝英的爱情悲剧。赵伯平抓住石达开领兵脱离洪秀全到四川大渡河时全军覆没这条主线进行改编,成为反对分裂主义的一出名剧。这部戏的导演是斯曼尼、袁光。1942年在马栏演出,随后在延安演出。

关中分区的文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建立了八一剧团外,还创作了歌曲《十绣金匾》,这首歌脍炙人口,传唱至今;创办了曾被誉为地方模范报纸的《关中报》;秧歌的表演也是红红火火,新宁县的刘志仁被誉为“新秧歌运动的旗帜”。

“中华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句话出自毛主席之口,他所提到的陕公就是陕北公学。

1938年7月,陕北公学在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设立分校,7月7日举行开学典礼,党委书记申力生,校长李维汉,下设政治、校务和教务三部,周纯金、袁福清、邵式平分别任主任。

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由延安迁来关中分区看花宫,与分校合并,校长成仿吾,下设教务、政治、总务三部,教学分为高级队和普通队,高级队学制一年,普通队四个月。教学内容以文化和政治为主,军事次之。陕北公学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为18—45岁。1939年6月,陕北公学迁回延安,与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延安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合并,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陕北公学在看花宫办学一年的时间,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其中吸收300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共关中分委相当重视苏区的教育事业。除建立了陕北公学外,关中分区还相继建立了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B)(13)

新闻推荐

揭秘陕西“480库”:数万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杨一苗)在陕西省旬邑县的一处山崖上,有一个代号“480”的神秘库房,记者19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到,曾在这里封存了几十年的1000多箱文物,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清理登记,让这数万件文...

旬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