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古老的民间泥塑艺术大放异彩”——记旬邑县土桥镇北沟村民间泥塑艺人马文化 王新民

咸阳日报 2016-05-03 22:14 大字

一堆普普通通的泥巴,一到他手中便仿佛有了灵性,捏出的人物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活灵活现、气韵生动;他的泥塑作品遍布陕甘两省多处文化旅游景点,深受当地群众称赞。他就是被群众誉为民间泥塑大师的旬邑县土桥镇北沟村泥塑艺人马文化。

日前,笔者慕名拜访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

作品遍布陕甘两省充满艺术感染力

今年50岁的马文化,是旬邑县屈指可数的民间泥塑艺人之一。热情好客的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驱车陪同笔者游览秦直道、东窑村石门爷(扶苏)庙、淳化县龙盘寺庙和正在建设中的淳化县王家山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和寺庙直立着他捏塑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造像百余件。

威武而立的红脸关公、圣洁肃穆的观音菩萨、欢呼跳跃的和合二仙,其中尤以直立在秦直道上的八组塑像最为传神。石门爷(扶苏)塑像温文儒雅,秦大将军蒙恬威武雄壮,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留影纪念。这些充满着民族风情的泥塑作品,土气中透露着亲近,粗犷中蕴涵着质朴,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震撼力。

爷台山战役群雕传扬正能量

“我奶奶的手很巧,剪纸、彩灯、布玩具等东西做得都很好,这种民间艺术气息也影响了我。”马文化说,在旬邑县职教中心上学时参加全县中学生手工制作比赛,他的泥塑作品《红鬃烈马》获得了特等奖,而原本设立的最高奖项是一等奖,这对马文化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让他在泥塑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马文化用的胶泥都是他亲手从百里外的泾河滩挖来的,经过加工调和让原生的泥巴发酵,使泥巴更具黏性,这样才能进行艺术创作。

马文化的创作工具很简单——一双手和一根槐木椽。在交谈中马文化从路边溪水中顺手挖来一把黄泥,用短短几分钟就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经过多年的创作,马文化的作品已经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为淳化县纪念爷台山战役捏塑的群雕积极向上,传扬正能量。

马文化的作品来源于民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多年的泥塑生涯使他的作品在陕甘两省小有名气,忙得他连节假日都不能回家。马文化说他的泥塑作品都是2米到1.5米的大件,每件作品都是自己精心制作的,人们都很喜欢。

妻子鼓励下坚持下来

马文化说,小时候家在农村条件不是很好,冬天窗户和墙都结满了霜。那时就坐在地上捏泥塑,手经常被冻肿,泥塑的基本功也就是在那时练成的。成家后迫于生计,马文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是妻子鼓励他继续从事泥塑,而她靠自己打工的几百元钱补贴家用。

自那之后,马文化更加勤奋,他经常赶集上会,观察世人百态。马文化说:“要想做好一个泥塑,除了勤奋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人物表情的把握,只有让作品具有生动的表情,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此,马文化也费了不少心思。他从前雕塑一个人物头像要用十天半月时间,到现在制作整个人物只需两三天时间,马文化的泥塑技法日渐成熟。他的作品也从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尊上千元,生活也慢慢得到了改善。

拜访结束时马文化说,请他做泥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从事泥塑艺术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泥塑事业或面临失传。他希望通过各方通力合作使古老的民间泥塑艺术大放异彩。(B)(10)

新闻推荐

身残志坚的武警“保尔”郑明岗:无愧警徽铸忠诚

郑明岗(左)给战士们演示单杠1至5动技巧。本报记者宋超两年前,22岁的他患上动脉血栓脉管炎,先后经历4次截肢手术,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最终失去了左小腿,面对生命中的磨难和厄运,出院后,他直面挫折,自强自立,...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