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阜寨镇探索“五种模式”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陕西科技报 2021-10-29 09:15 大字

渭水映秦岭,田园新画卷。金秋十月,记者在兴平市阜寨镇南佐村看到,街道干净整洁、道路绿树成荫、广场文明靓丽,让群众真真正正看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村民张卫社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村环境特别好,路平灯亮,有两个广场,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阜寨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抢抓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全力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振兴,趟出了一条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甜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推行四治融合模式

提高组织管理

该镇以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构建“一会两组三议四公开”村级民主治理新机制,即建立党群议事协商会,下设村民意见征集组、村级事务监督组,由党组织提议、两委商议、议事会决议,对村级各类方案、事项、过程、结果全程参与并监督,实现了村级重要事务民主决策,截至目前,该镇已经参与监督22件事项。

结合“爱心超市”积分激励机制,推出道德模范、净美庭院户、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选优评先活动,营造新农村大家庭的融洽氛围。

以党员活动日为载体,充分发挥网格员、普法志愿者、“五老”作用,按照一月一专题、一题一讨论的要求,利用法律图书角、法治文化长廊、文艺演出向村民、个体工商户等开展普法宣传,改善了辖区内各村治理硬环境。

●推行产村联动模式

形成产业集群

实施订单农业,与80户群众签订技术培训、产品销售和2100亩的订单种植合同,按照“公司+农户+市场”模式运行,订单式供应盒马生鲜、星巴克、百果园等企业,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收益,年可带动农户每亩增收1万元。目前,阜寨镇正以“生产新发展、生活新提高、生态新风尚”为目标,融汇田园特色、人文风情,致力打造集休闲、文化、体验、科普为一体的陕西省特色产业兴平草莓小镇。

阜寨镇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草莓小镇”建设,着力打造以粮食、水果、蔬菜为“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乡村振兴更有颜值、更具活力。

阜寨镇党委书记庞陕维告诉记者,高王村草莓产业园的建设,必将助推阜寨草莓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之阜盛祥、丰泽园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使设施蔬菜、露地蔬菜、时令水果产业异军突起,必将成为群众增收新的“增长极”。

●推行选引能人模式

促使人才聚集

推行“创新优选+培养+召回”模式,三箭齐发,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长久的动力。

采取“推、选、筛、派”(从优秀村干部中“推”,致富带头人中“选”,村级后备干部中“筛”,优秀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派”)的人才推选方式,使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占到村组织队伍的65%。

结合农户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避开大水漫灌式的任务培训,利用市、镇资源,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人才培训和产品技推协议,组织定向式深度培训,让适合村级发展的好技术、先进技术送达家门口,先后开展高级种植技术培训5次,专家上门授技3次,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16人,新型草莓科研成果推广种植3种。

实施“兴平籍在外优秀人才回流计划”,建立阜寨镇乡村振兴人才库,优化人才配套服务,简化创业流程,畅通乡村振兴人才服务通道,先后吸引和鼓励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3人,创办产业实体3家,带动侯村、南佐村、北八一村3个村集体经济发展。

●推行融合文化模式

重塑地域文化

借鉴医学健康体检模式,在南佐村打造“兴平市党性体检中心”,接待了全市70多个支部,1500多人党性体检。同时,以镇文化站、22个村级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为阵地,广泛开展主题阅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探索开发“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新模式,提升了乡村文化内涵,为镇村文化打上了新标签。

深挖南佐村西周周懿王建都“犬丘”和秦大将章邯建都“废丘”之地的历史文化,招引融创中国总投资200亿元的高品质文旅项目“大秦文明苑”进驻,深度挖掘秦文化,打造“文化新地标”。

●推行“三点”齐发模式

打造宜居乡村

村庄里,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民居、一个个笑脸彰显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变化。道路上,黑色的柏油马路上车来车往,灯火通明。阜寨镇推行“三点”齐发模式,打造宜居乡村。

抓住“重点”。通过抓点带面、点面结合、强势推进,集中开展乡村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等植绿增绿工程,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创建活动。

直击“痛点”。围绕“八清一改一有”、“五个不放过”高标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解决全镇垃圾“打游击”问题,有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规范化、常态化、无害化。

解决“难点”。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采用单体三格式和局域管网式两种模式,整体规划、整村推进,做到“建一户、成一户、用一户”,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再抵触农村生活,让村庄变得更加宜居。

(本报记者 朱志章)

新闻推荐

兴平强化措施持续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本报讯(薛恩泽)近日,兴平市牢固树立“全年禁烧、常态禁烧、长效禁烧”理念,全力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目标,强化措施...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