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龙,身残志坚的坊间良医

咸阳日报 2021-05-26 08:39 大字

本报记者 马沅聪

他,没有健全的体魄,却具备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医,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他就是家住兴平市西城街道办潘村、现年53岁的兴平市内伤难病研究所所长王岗龙。

王岗龙两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虽经多方医治但收效甚微,最终左肢四级残疾,直到6岁才会扶墙蹒跚学步。不过,病痛的折磨和煎熬,使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学医救人的种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岗龙得知兴平县卫校招收学生,于是他放弃学业选择了学医,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卫校毕业的他被安排到兴平县的一个卫生院,同年经咸阳地区统考,他取得乡村医生西医资格证书,创办了光热诊所。

1983年,国家为了弘扬传统医学,光明日报社根据“衡阳会议”精神,办一所纯中医力量的函授大学,即光明函大,号召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培养中医接班人。1989年,王岗龙得到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招生通知,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深造机会。

每周六、周日面授时,他风雨无阻,拖着残肢、迈着蹒跚的步伐奔向西安教学点认真听讲,系统学习背诵了《药性歌括》《汤头方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他的求学精神和对中医的追求感动了西安九三学社的好多老师和同学,赢得王伯武、解良才、孙洽熙、姚树锦等带教老师的赞许和肯定,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深造,1993年他取得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毕业证书,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王岗龙有幸得到恩师解良才老师的引荐,先后拜清代名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孙洽熙老师、太和医室传人姚树锦老师为师,颇受心传、受益良多,为他在内伤难治病领域的钻研打下了坚实基础。1996年,咸阳地区乡医统考,他又顺利取得中医内科行医资格。

长期的摸索和积累,王岗龙成为周围小有名气的大夫。他也于1996年被九三学社陕西传统名医学术研究会聘为理事。其总结1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撰写的《气化升降学说对内伤难病的临证思考》在当年传统名医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优秀奖并在兴平市首届科技进步奖获鼓励奖,研制出了“光热颈康”和“除痛还春酒”“文武定魂散”“腰痛立愈眼药”方剂,治愈了四川、山西等地的50多名经省市医院诊治无效的患者。

在平时的行医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的卫生室立下这样几条规定:一是对残疾人、儿童只收医药成本费;二是对家庭困难孤寡老人分文不收、减半或免收一切费用;三是患者床位观察中及中医实用技术分文不取;四是治病先治心,从病人进入自己的门诊部,就全方位先进行心理治疗、使病人心情舒畅如遇知己。30年来,他每天接待病人50余人,吸引了陕西、广东、上海等省市的患者前来就诊,仅其减免的费用多达30万元,但他自己却生活简朴,粗茶淡饭。

王岗龙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只要有爱心呼吁,他积极捐赠而且号召全家参与,在水滴筹、爱心筹、雨花斋等默默奉献自己的爱心。三十年来,他自强不息、乐观坚强、奉献社会的事迹广为流传。(B)⑥

新闻推荐

兴平: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本报讯(记者高依)日前,在阜寨镇马坊村首届孝老爱亲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上,兴平市文明办和阜寨镇党委、镇政府为李保民、李红星等...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