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山与《豳风广义》
任耀博
清道光年间,陕西巡抚杨名扬下令兴蚕桑,偶见杨双山著述的《豳风广义》一书,如获至宝并大加赞赏,遂上奏清廷,道光皇帝“手谕褒嘉,命崇祀乡贤”。
杨双山,又名杨屾,清代陕西兴平西乡桑家镇人,著名农学家、教育家。杨双山早年即摒弃科举之业,潜心钻研理学,兴趣爱好广泛,礼乐农桑天文音律之书,无不读。除了专心蚕桑、畜牧事业,还钻研儒学,教授学生,“以涵养心性,以化导乡人弟子,弟子自远至者常数百人”。按《兴平县志》记载,杨双山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
杨双山关注民生,有不少农学著作问世。他的著作有《豳风广义》《知本提纲》《修齐直指》《经国五政纲目》《论蚕桑要法》等,主要是前三种著作流传较广,其中以《豳风广义》最为知名。
《豳风广义》是我国古代蚕桑畜牧方面的农学名著,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年),全书共三卷,上卷主要论述栽种桑树的条件方法等,中卷讲述养蚕缫丝等,下卷则叙述纺织和家禽饲养等,该书语言通俗浅显,配有插图,实用性强。
杨双山重视蚕桑,主要是为了解决关中地区人民的衣食问题。他“每道及秦中素乏积蓄,荒歉无备,其弊踵自无衣,遂有树桑之举”。清初关中为粮食产区,不养蚕桑,因此所用棉布、丝绸等布料多从外省购进,而乡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粮,“每岁之中,必卖食以买衣,因衣之费,而食已减其半”。杨双山正是关注到了衣食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凶荒虽起于乏食,而其实早胎于无衣”,遂决心种桑养蚕。
此前,杨双山也尝试栽种过多种农作物,如木棉、麻、苎等,虽悉心栽培,但“未得其善”。一次,他在搜寻文献资料时,无意中读到《诗经·豳风》时,恍然大悟,意识到“夫邠、岐具属秦地,先世桑蚕,载在篇什可考,岂宜于古而不宜于今与”,古代关中先民既然可以种桑养蚕,那现在也应可以。杨双山遂决定试种桑树。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秦人自误于风土不宜之说”,即关中官民历来认为本地水土不宜种桑养蚕。
杨双山经过长期探索和试验,验证种桑养蚕的“古法”,终于取得了成功。他说,“第天时犹未尽验,古法犹未尽试,新法恐未尽善”,所以“亲身经营,岁岁有成”。同时,为使种桑养蚕事业“遗泽无穷”,杨双山“取其法,撷英撮要,集成卷帙”,他三易其稿,最后定名《豳风广义》,意在“取其以广《豳风》之遗意云耳”。该书在士绅资助下得以刊刻出版。
杨双山认为推广蚕桑能“广开财源,以佐积贮,裕国辅治,以厚民生”,于是上书时任陕西布政使帅念祖,请求推广蚕桑事业,得到支持。陕西省内各府州厅县于是开始刊印《豳风广义》,推广蚕桑事业。此后,该书被官府多次重刊和改编,并在多省区流行。
除了《豳风广义》外,杨双山还有两本著作较为知名。一本是《知本提纲》,初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杨双山农学思想方面的重要著作。该书只有大纲,后在杨双山的指导下,由其门生郑世铎耗时数年完成详细注解。另一本是《修齐直指》,初刻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杨双山把《知本提纲》中有关修身、齐家部分精简后,令其门生齐倬进行通俗注解,费时数载而成。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关中大儒刘古愚对该书做评语,使之更加充实,同时以《修齐直指评》书名刻印,促进了该书的广布流传。这三本著作联系紧密,共同构筑了杨双山农学的治学思想理论体系。
对于杨双山的历史功绩,刘古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读其书,谓不在横渠张子下。近世讲实业者,亦多采其说”。即认为他不但可与“关学”创始人张载先生相提并论,而且认为他是近代关中实业思想的先驱。(B)(11)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丹孟凡)2020年以来,兴平市以“树品牌、补基础、强组织”为目标,以“四组合”为抓手,细化举措,强化效果,点面结合,有效扩...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