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说熏香: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西安晚报 2020-05-10 04:16 大字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局部)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唐朝忍冬纹银薰炉

□历博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其中香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我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甚至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香料的应用已有佩带、熏烧、熏浴、饮服等多种方式。熏香文化在盛唐时期走向成熟,两宋时得到普及,遗憾的是最终在清末的乱世中走向衰落。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东侧从葬坑,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鎏银,通高58厘米,底径15.5厘米。从下而上可以分为底座、炉柄、炉身、炉盖四个部分。底座呈圈足状,上面镂雕两条昂首张口的蟠龙咬住炉柄。炉柄呈竹节形,共分五节,上面刻画出竹叶枝杈。炉柄上端围铸出三条蟠龙,龙身呈“S”形,龙头向上承托起炉身。炉身上浮雕四条龙,龙呈张口嘶鸣状,龙首回望,身子在汹涌的波涛中若隐若现,连身上的鳞片都清晰可见,整体造型充满张力,栩栩如生。炉盖的造型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山峰上有若干个小孔,可供香气溢出。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之说盛行,人们将博山图案巧妙地运用在熏炉的造型设计中,香烟袅袅仿佛海面上升腾起的雾气,博山形的熏炉在青烟的掩映下更显得瑰丽神秘,给人以无限遐想。熏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古人对熏香为何如此偏爱?归纳起来,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当时人们认为飘渺的香烟可以将自己带入仙境,从而达到向神明祈福的作用;二是古代的房屋主要是土木建筑结构,尤其是在魏晋之前,人们多席地而坐,燃烧香草可以祛湿驱虫,净化环境空气;三是熏香气味芬芳,可以沁人心脾;四是上层人士有用蕙草等薰衣染被的喜好,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可得到健身洁肤的益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载:“尚书郎……女侍史二人洁衣服,执香炉烧熏。”五是熏香有祛寒取暖的功效。

我国熏香的历史源远流长,与熏香有关的器具不胜枚举。例如现藏于凤翔县博物馆的战国时期凤鸟衔环铜熏炉,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西汉错金博山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朝忍冬纹银薰炉,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现藏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的唐代绿釉宝珠纹盘龙博山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云龙纹博山炉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塑造了“九”条龙和“五”节竹节的形象。“九”在单数中是最高数字,在古代是皇权地位的象征,那么这件熏炉的主人究竟是谁呢?它真的是汉武帝的御用之物吗?这还要从它的铭文说起。与这件熏炉一同出土的器物里很多刻有“阳信家”铭文,又根据熏炉上“未央”等铭文,再结合《汉书·外戚传》记载,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她曾将卫子夫(大将军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妈)献给武帝,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宠幸生子被立为皇后,而武帝因此赏赐阳信长公主千金及大量珍玩。从铭文可知这件熏炉为未央宫皇家所有,学者推测这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36年赏赐给阳信长公主的。

专家仔细观察这件熏炉的盖子与底座的铭文,发现它们不太一样。首先可以看出前两句是一模一样地分别记录了熏炉的管理者、所在地和名称。后半部分的铭文分别有三处不同。第一处:在第三句铭文中记录了熏炉重量,盖上铭文:“并重十斤十二两”,底座铭文:“并重十一斤”,这里有一个字要注意,就是“并”字,这是代表炉盖和炉体合在一起的总重。按汉制每斤约为现在的250克换算,炉盖所记重量为2692克,炉座所记重量为2750克,同一熏炉怎么重量还不一样?第二处:从第四句可知:四年内宫造和四年寺工造,说明它们由不同机构制造。第三处:第六句铭文是器物编号,盖铭“第初三”,座铭“第初四”,同一器物为何有两个不同编号?既然有“初三、初四”的编号,可推测也应该有“初一、初二”的编号熏炉,如上林铜鉴就有“第廿四、第四百九十五”等数量众多的编号。

同一件熏炉怎会有两个不同的序号和不同的制造者?难道是这件熏炉当时是分开铸造的?或是同一批制造时有多件,在组装时出现了疏忽?至今这仍是一个谜,不过也正因如此,才为这件熏炉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让它在历史和现实中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新闻推荐

兴平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图片校校行”巡展启动

本报讯近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兴平市教育局“安全教育图片校校行”巡展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本次活动共制作宣传展板25...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