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兴平:渭水河畔望丰田

陕西日报 2016-04-23 19:13 大字

兴平是国家和陕西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市(县),享有“关中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誉。在渭河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托起了农民致富的梦想,更撑起了现代农业的一片艳阳天。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万亩农田正在吐露新芽。走进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渭河北岸的兴平市乡间田野,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正在灌溉麦田的汤坊镇上新庄村七旬老汉赵文奎望着流淌的清水,开心地哼起了秦腔:“农发项目就是好咧,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呀,铺设暗管地埋线,没见渠道没电杆,如今浇地好悠闲啊!”老汉夸赞的,正是近年来兴平市农业综合开发整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逼出来的路子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兴平农发人清醒意识到,兴平虽是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粮食是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但尚未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导致防洪排涝标准低,灌溉难、行路难。前些年虽也搞了一些建设,但由于没有握紧五指精准发力,所以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多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的实践,他们感到,要彻底打破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整合资源要素,坚持集中投入,实行整体推进,向规模开发要效益。

按照这样的思路,从2013年开始,兴平市农业综合开发把整镇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规模开发、连片治理,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同时,以农发项目为平台,积极整合通村道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高产创建等项目资金,做到集中投入、定点投放、整镇实施。他们首先在汤坊镇进行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后,再在桑镇、马嵬、丰仪、庄头等镇(街办)全面推开。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近1/5、粮食种植面积的1/4,实现了由分散建设向连片治理的重大变革。

创出来的机制

整镇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项目投资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而且涉及部门多,联系群众广泛,如何组织实施好,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兴平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

整合资源,规划先行。兴平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管控约束作用,专门组织农发、水利、农林等部门技术人员,对13个镇(街办)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全市基本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用规划争取并统筹各类资源,以实现集约和节约利用,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如2013年实施的汤坊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就一次性整合农林、交通、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1390万元,显著提升了建设档次、增强了示范带动功能。兴平市农发办还组织力量,对所涉及村组进行逐户逐田块查勘,详细了解当地基础设施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规划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严把质量,加强监管。在项目建设中,兴平市农发办坚持依规实施、高效推进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农发项目建设标准和相关规定,落实“四制”要求,明确“三方”责任,保证参建工队资质合格、技术过硬。工程招投标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节约投资、提高质量、保证工期、便于管理出发,科学划分标段。工程启动时,及时召开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群众代表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动员会,将项目建设内容、质量标准、工期要求讲清楚、将各方责任亮明白。施工期间,严格实行原材料检验和工序验收制度,确保各个环节质量达标。

健全制度,长效管护。为使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对于验收合格的机电井、管网、变压器、防护林带等及时进行产权登记和移交,建立镇村管护组织,完善各项制度。此外,每年市农发办还集中一个月时间进行全面排查和回访,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从而形成了“村主管,镇监督,市检查”的建后管护长效机制,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改出来的效益

在实施整镇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三年间,兴平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项目投资12374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投入11600万元,建成现代高标准农田9万亩,项目区新打机电井288眼、修复239眼,埋设输水暗管456.4公里、低压输电线路133.2公里,新修田间道路76.2公里,建成农田防护林网7500亩,培训农民1.36万人次。如今,项目区到处呈现出“水泥道路村村连,树木鲜花排成行,田野不见渠杆线,只见管头水潺潺”的景象,不仅粮食大幅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而且给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大量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向农业转移。一方面,种粮大户和农机、农资经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汤坊镇上新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一次性种植粮食1260亩,其他项目区也先后发展百亩以上家庭农场达20余家。另一方面,西瑞粮油、康师傅方便面、锦丰面粉、鲁洲生物科技等企业,通过与群众签订粮食购销协议,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纷纷在项目区建立种植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丰仪镇北张村万亩地膜洋芋示范田和汤坊、桑镇两个万亩以上省级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园。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基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林部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农机深松整地等技术,建成小麦、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2个、百亩核心攻关田5个。广大农户积极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品质和土地产出率,全市粮食产量连年稳居全省首位。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兴平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在项目区建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不仅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而且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了优秀人才。

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基础设施的大翻新、大改善,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85,年节约用水691万立方米,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明渠改暗管共节约土地900余亩,从而取得了节水、节地、节约生产成本的综合效果。据统计,全市9万亩高标准农田年新增粮食1534.6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特别是2014年夏季全市普遇旱灾,项目区非但没有因旱减产,秋粮亩产依然达到500公斤以上,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5元,是2012的1.65倍。

(兴平市财政局、兴平市农发扶贫办)

新闻推荐

兴平让质量奏响强市旋律

本报讯(记者齐宇强通讯员焦兴龙)兴平市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扎实推进质量强市、提质增效进程。截至目前,该市省级名牌产品企业累计达到10户、名牌产品12个,咸阳市特色品牌5个,咸阳市市长质量奖1个。陕...

兴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