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本兵向中国军人竖起拇指抗战老兵张光贤讲述烽火岁月 揭开他和一个铜号嘴儿的甜蜜情缘

咸阳日报 2015-07-16 22:48 大字

张光贤噙着号嘴儿,做出吹号的动作。

本报记者 吕聪 文/图

走进兴平市南位镇南韩村,经常能看到有这么一位老人:坐在自家低矮的土房前,嘴里噙着一个铜制的小管,鼓足了劲吹着,腮帮子都憋得通红,却没发出一点儿声响。他的眼神迷离,思绪好像渐渐飘远,飘向一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年代,飘向记忆里最深的地方。

现年94岁的张光贤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他最爱不释手的“宝贝”是这个铜号嘴儿。那是他在部队当号兵时吹的号上的号嘴儿,同时,也是他在抗战结束后,从部队带回来的唯一纪念。这些年间,张光贤做的最多的事,是拿起号嘴儿,噙在嘴里,做出吹号的动作。

7月8日,记者走进张光贤的家。听他讲述他和这个号嘴儿的一世情缘,并从他的口中,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他说,其参加抗战的8年里,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日本在宣布投降之后,日本士兵向中国军人竖起了大拇指。

号兵不好当

整日练习,吹号吹得嘴出血

张光贤,生于1921年。17岁那年,他在兴平县城的一个油坊做工。正值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光贤响应号召,应征入伍,跟部队到了河南邓县(今邓州市),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一三二师三九六团3营。

到了部队,短暂受训,新兵分到连队。进了9连,连长见其年龄偏小,就让他做号兵。“想把号吹好还真不容易。”张光贤说,号兵既要求体能又要求技巧,刚开始学吹号,他每天很早就起床,练习运气、吐气、换气,锻炼肺活量和胸腔力量,整日练习,从早到晚,嘴角都吹得起泡,有时都流了血。之后,经8个月的集训,1940年左右,张光贤所在的部队由河南开拔,前往湖北南漳的前线。

吹号很关键

有时声要响,有时要“哑火”

“部队到达南漳县以西驻扎,距离县城还有段路程。”张光贤讲,当时,日军盘踞在南漳县和当阳县,凡是占领的地方都让飞机、大炮轰炸得处处废墟,他们就驻扎在邻近的山里,与敌人形成对峙,伺机向敌人发起战斗,夺回被占区域。

到了前线,号兵的任务又有新变化。“向敌人发起正面进攻时,冲锋号要吹得响亮,夜里偷袭敌人时,就不能吹号,绝不能暴露行动。”张光贤说,战斗的时候,号兵跟着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要吹号时绝不含糊,或是进攻号,或是撤退号,都得卯足了劲使劲吹。“部队里,号兵的本职是听从最高长官的指挥,该发声时发声,不该发声时不发出半点响动。”

死守咽喉道

日军企图入川的计划始终未得逞

张光贤告诉记者,当时,日军在南漳、枣阳一带集结力量,用意十分明显,企图通过南漳以西的山脉攻入四川。他们部队的使命便是守住进川的交通咽喉,利用连绵群山形成的天然军事堡垒,与日军长期对峙,主打拉锯战和游击战。

“我们的部队在山里分支布防,利用连绵沟壑构造据点,敌人的飞机在上空盘旋,就是找不到攻击目标。”张光贤说,在誓死守卫进川道路的时候,他们也会寻找机会主动发起进攻。记得,一段时间,日军的大部分飞机、坦克都去支援太平洋的战场,他们就计划对日军占领的一处高地发起进攻。敌人甚是狡猾,在山下扎设铁丝网,白天攻打容易暴露,他们晚上在山脚挖地沟,进入封锁区。悄悄摸近敌人营房,猛扔手榴弹后迅速撤退,用智慧重创敌人。经过这样无数次的拉锯、游击战,中国军队表明了誓死守护进川路线的无畏信念,日军企图入川的计划一直没能得逞。

不老的老兵

爱看抗战影视剧,一看就热血沸腾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的时候,张光贤的部队已辗转至河南信阳一带。“碰到日本军队的时候,日本士兵给我们竖起大拇指。”张光贤回忆,当日本人做出这个动作的时候,他们有些吃惊,而后,感到欣慰。

抗日战争结束,张光贤退伍,离开部队时,他带上了号嘴儿。许多年过去,他一直像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号嘴儿,每有空闲就拿出来吹一吹,每次吹的时候,就能想起峥嵘岁月里的点滴往事。如今,张光贤年纪越来越大,但是讲起与日寇拼杀的故事,还会情绪激昂。据其老伴申彩兰讲,张光贤尤其喜欢看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一看就激动,当看到电视里的鬼子时,他会铿锵有力地叫着“杀鬼子!杀鬼子!”(B)(10)

新闻推荐

永做正能量传播者——老干部符德茂的退休生活

符德茂在认真研读十八大报告。本报记者郑苗裔实习生姜孝良正能量,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正面情绪,是国家、民族蓬勃兴盛的动力。弘扬和传播正能量,一直以来是我党群众工作的核心所在。...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