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冬闲庙会秦腔火

咸阳日报 2014-12-09 23:02 大字

观众在欣赏秦腔戏。

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起劲。

演员在台上演绎得绘声绘色。

演员对自己化妆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注重。

穿戴整齐,准备上场。

本报记者 包鑫 王晓田 摄影报道

在绵延的八百里秦川,每逢到了办庙会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人们总能发现被老少爷们们团团围住的大、小戏台子,不论是艳阳当头,还是大风漫漫,戏台上的演员这一嗓子下去,粗犷、厚重、悠然的唱腔回荡在三秦大地上,似火焰般燃烧着看客们的心,一场场地道的秦腔折子戏如同马儿一声声嘹亮的嘶鸣声响彻在古城。

今冬,记者听闻秦都南寺村、兴平市南位村要举办庙会,会上有精彩的秦腔演出,按捺不住兴奋与期待之情,匆匆赶来,感受参与这场视听盛宴。

正是正午时分,台上的演员还在卖力演出,本是吃饭的时间,台下的老戏迷们丝毫没有离意,唱到动情处,不光拍手叫好,甚至还跟着一起吼上两嗓子。演出现场不设座席,戏迷们自己带着“马扎”、小板凳或者干脆站着听。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而秦腔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艺术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显得有些“异类”。的确,看台下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三五成群,一边品评叫好,一边享受着手中的烟草,不管不顾时光的悄然流逝,依旧如痴如醉在这一声声浑厚的唱腔里。60多岁的李大爷是个老戏迷,在他手上有一本“秘籍”——会谱,哪一天在哪里有会,谱上记录得清清楚楚,“这几年趁着腿脚还算利索,哪里有戏我们几个老哥就约好一起赶着去,从小听的东西,扎根在心里,没法不喜欢。”

在南位村庙会上,演员们都是兴平市人民剧团,庙会期间他们平均一天演出2到3场,每天不到8点就开始梳妆打扮,这次连续5天的下乡惠民演出也给了他们一个过足瘾的机会,剧团里除了老一辈的艺术家,最小的演员只有十几岁,这些男女老少凭借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克服着种种困难坚守在这个舞台上,把秦腔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传播在华夏大地。(C)(5)

新闻推荐

加快传统农业转变 建设“一区三带十园” 兴平打造生态农业新名片

本报讯(彭宏党)近年来,兴平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一区三带十园”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有机农业转变,着力打造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农业城。依托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南部...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冬闲庙会秦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