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甘为作家做人梯 ——访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
李星:我只是一个批评家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文/图
他本是一位乡村农家子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勤奋耕耘和不懈追求,成为中国当代文坛备受关注、举足轻重的文艺评论家,他慧眼识珠,力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使他们相继摘取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他就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茅盾文学奖评委、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国当代文学优秀研究成果奖获得者、原陕西作协《小说评论》杂志主编、首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的李星先生。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的著名文艺评论家。他和记者隔桌而坐,侃侃而谈,讲述了他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文艺批评、甘为作家做人梯的人生历程和感悟。
没鞋穿,半个学期没上学
1944年农历正月三十,李星出生于兴平市阜寨乡寨里村,家境贫寒,几辈人没有一个念书的。在他的记忆中,家里连一张纸片都没有,母亲剪鞋样都要到邻家去找纸,他的父亲只认得自己的名字。
1953年,李星开始上小学,第一学期临近冬天,他穿的单鞋后跟磨破,没钱做新鞋,后半学期连学都没上。有一个夏天,他唯一的一条单裤穿得太脏,被母亲洗了,他没有第二条裤子换洗,不能按时去学校,只得猫在家里。这些,都使得年幼的李星性格自卑、胆小、害羞。但即使条件再苦,他依然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小学一路保送到高中。1964年,李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文艺理论专业。那年,人大在每个省市只招两名新生,他是班上录取分数最高的学生。
1970年,大学毕业的李星被分配到陕西省革委会文化局,1972年调入刚成立不久的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在《陕西文艺》杂志(原《延河》)编辑部评论组任编辑,逐渐在业务上崭露头角。1978年陕西省作协恢复,李星调入省作协,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胡采又力排众议,帮助他一次性解决了他爱人和三个孩子的农转非问题。李星说,这在当时以他的资历是很难的一件事,他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对他所寄予的厚望。1984年,省作协创办《小说评论》杂志,李星任副主编,1993年担任主编,直至2005年退休。1994年至今,李星一直担任着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陈忠实:“李星把事弄成了!”
李星是最早在《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推介路遥的评论家。那是1981年6月,他在《文艺报》发表了《艰苦的探索之路》一文,概括了路遥的自身和小说中人物从乡村到城市的生命历程,那时路遥的成名作《人生》还未发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卷刚一问世,1988年12月,李星就写了长篇评论《无法回避的选择》,论述了路遥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其后,他最先提出了“农裔城籍”作家的著名概念。
李星说,贾平凹长篇小说《怀念狼》、《高兴》、《秦腔》,他都是最早的评论者,他认为《怀念狼》在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有遗珠之憾,《秦腔》获茅盾文学奖当之无愧,而《古炉》则是贾平凹最好的小说。他和贾平凹关于《古炉》的长篇对话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贾平凹说,他去过李星家几次,都是写了自己觉得重要的作品,拿了第二稿求他给看看,关了门让他“砸一砸”,砸过了回来再改,他许多作品里都有李星的心血。
1992年4月,陈忠实将长篇小说《白鹿原》打印稿送给李星,让他给把把脉。李星说,他当时对陈忠实的期待是他能写出像浩然的《苍生》那样的小说就好了,谁知一读吃了一惊:“陈忠实写出了一部史诗性的作品!”5月的一天,陈忠实来找他,进了门李星脚一跺,一拍陈的肩膀,感慨地说:“哎呀!咋叫咱把事弄成咧!”李星说,他和陈忠实同是农家出身,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接着,他激情满怀地和陈忠实又谈了一个多小时,预测《白鹿原》其后的命运:一是评论家会自动找上门来为这部小说写评论,因为这是一部值得评说的小说;二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在总体思想艺术成就上,十年内恐怕没有超越《白鹿原》的;三是这部小说完全有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来,这些预测都得到了印证。1993年3月,《当代》杂志分两期发完《白鹿原》之后,陕西作协召开研讨会,通知了30人,来了60人,当会就收到了6篇有分量的评论文章。由李星主编的1993年第三期《小说评论》杂志以一半篇幅刊发了《白鹿原》评论专辑。
陈忠实撰文回忆这段经历,不无感慨地说:“我体味到作为一个评论家对文学的钟情和神圣……他为每一部独出心裁的新作坦诚评点,已经成为这一茬作家共同信赖的朋友……无论是某位卓有建树业已成名的作家推出新作,无论是某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出手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除去作者本人不说,整个文学界——作家和评论家,都特别关注李星的评价。”
最后,陈忠实赞叹道:“一个兴平乡村的农家子弟,走到陕西和中国文学的前沿,发出任谁都关注的声音,恕我用他说给我的那句话来归结——李星把事弄成了!”
李星:“我只是一个批评家。”
今年7月30日,《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头条发表了李星的《关于当前文学批评现状的观察与思考》一文,《陕西日报》8月13日以《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批评家》为题再次全文刊发。李星说,这篇文章,他说了评论家多年没人说的话,也是他积一生体验想说的话,对文学批评的现状做了冷峻的剖析,“一层窗户纸捅破了”。
有人说李星推出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李星则认为,恰恰是这些作家成就了他,没有作家成功的作品,哪来成功的评论家。他说:“我不是理论家,也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批评家。”他认为,文艺批评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大量的认真的文本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才会对作品有整体的准确的把握,不读作品或者走马观花,文学批评就无从谈起,甚至对作者有害而无益。李星曾担任第四、五届茅盾文学奖初评评委,在第六届茅奖评选中,他担任初评和终评评委,正是他对作品完整认真的阅读和准确的评价,才使《张居正》和《黑色无字碑》这两部都是百万字三部曲的长篇小说最终榜上有名。
事实上,年近七旬的李星现在依然坚持每天读书,不仅读文学的,而且读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著作,一天一半时间用来读书,一半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和写作。他说,广泛的阅读使他视野开阔,思想充实,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文学批评的前沿,发出自己应发的声音。(C)(5)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蓉实习生任莹李丽莎)近日,在兴平市的大街小巷、农村集镇,每到夜半时刻,总能看到一队队整齐划一、警灯闪烁的巡逻队伍来回穿梭,守护着60万兴平儿女的平安。为深化“严打整治”斗争,有效预防...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