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绝世大儒董仲舒的足迹
董仲舒墓与卫青墓(C)⑤
吴卫江 本报记者 杨波海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冬日踏上五陵原,极易产生探寻历史遗迹、神游中华五千年的灵感。
我们来到汉武帝的陵墓旁,看这位被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与秦始皇和成吉思汗并称的历史巨人,顺便也看看拜访一下长眠在他周围的忠臣和勇士。毋庸多言,能跟汉武帝茂陵靠近的墓主,无一不是生前受到汉武帝信任和器重的人。我经常到那里去,对茂陵周围的陪葬墓还有些熟悉。离茂陵最近的墓是李夫人墓,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最终是以皇后的礼仪入葬的,还有一些墓离茂陵很近,其中最有名的是霍去病墓和卫青墓,现在的茂陵博物馆就建在霍去病墓前。另有一些墓无从考证,比如离茂陵非常近的那座“风水先生墓”,应该是汉武帝生前信任的一位重臣之墓,究竟是谁,已无从判断。
但是,还有一处墓冢是可以考证的。在兴平市南位乡策村东南角有个大墓,据村里人所说,这是董仲舒墓,并说他们这个村的名字就是因为当年董仲舒向皇帝献了“天人三策”而来的,村名一直从汉代延续至今,而且他们村里人全姓董,相传都是董仲舒的后代。
我们虽然对这个说法感到颇有道理,但是要确切地下定论还为时过早——这个墓到底是不是董仲舒的墓呢?
于是,我们翻阅了相关史料,并进行了一番考证。关于董仲舒的生平大事,《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但是关于他葬于何处,却没有详细记载,对此,野史所说不一。因此,我们仍应从正史中寻找依据。据史书记载,董仲舒是汉朝广川人,即现在的河北省冀县东北人,《汉书董仲舒传》里有一段话:“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说明他是寿终正寝后,全家才搬到茂陵的。这里有个问题,究竟是他死后葬于茂陵呢,还是葬于老家后,后代迁徙到茂陵的呢?按照汉代的风俗,从上到下都是提倡孝道的,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董家的后人理应为父守孝,因此,没有将其父葬于老家却举家迁往关中、居于茂陵的道理。因此,笔者推断史书中所载之事,应该是汉武帝对这位大儒非常敬重,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荣耀——准他死后陪葬——这样,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董仲舒墓。另据《茂陵志》援引《兴平县乡土志》所载,“胶西王相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墓侧有策村,以天人三策故也,村人皆姓董。”以此来看,前面所说的村里人的话就有了历史依据了,这可不是为兴平人自高其门的吹嘘。《茂陵志》对董仲舒墓做了精确的描述:“冢长方形,上小下大。高14.30米,东边南北长71米,西边南北长71米,北宽30米,南宽30米,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封土体积30459立方米。现在贴近墓北有一蓄水库,约八九亩,系解放后道常村挖掘修建。”
由此可见,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那个大墓确系董仲舒墓。
儒之大者,只因其学问之高,已接近了真理,其研究的成果能够为世人带来极大的益处。董仲舒被世人称为大儒,那是因为他对儒学有绝代贡献。我国的儒学思想源自周公,至孔子独成一派,与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派学说并立。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各派学说皆可著书立说、开门授徒,学术界繁盛的程度,以至于达到了“诸子百家“。到了汉代初期,统治者信奉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后来,国力恢复了,人的思想却比较混乱,这时,皇家急需一种有效的学说来维护统治。顺应这种时势的需要,儒家思想应运而起,成为汉朝受到尊崇的学派,而董仲舒以他深厚的儒学修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皇权的采纳并推广,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并一下就延续了两千年。
我们在董仲舒墓前长久地伫立,心中漫起了历史长河的滚滚风烟,眼前闪过持卷讲经的几位关中大儒,默思儒者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贡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董仲舒、马融、班昭那样的高度,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每个人都应以前人为镜,努力达到他们那样的思想境界,发古人眼界之不及,尽个人潜能之极限,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做奉献之中,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C)⑤
新闻推荐
疑因家庭纠纷 他将妻子、女儿妻妹和外甥女杀害 警方12小时抓获犯罪嫌疑人
本报讯(张庆值班记者冯旋实习记者贾一丁)昨日上午兴平市店张街道办事处东北村2组东堡子发生一起杀人案,4人身亡。前妻离家音信全无在姐夫家找到尸体记者赶到案发现场,警方正在进行勘察,100米外拉起了...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