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簪的传说

咸阳日报 2019-02-27 08:30 大字

□汇言

在武功县的原畔下,有一座埋葬着西汉忠臣苏武的坟茔,坟茔附近有一处姓苏的人家。人们说,从前,这里的苏姓人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那就是每辈的老父亲,临终之前,都会从身边取出一个铜簪子,传给他的长子,并叮咛:“传内不传外,传大不传小。”据说,他们自称是苏武的后代,祖辈相传的铜簪,是当初苏武在匈奴牧羊时别在头发上的那个簪子。

西汉时期,匈奴常常骚扰汉朝的边界。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掌汉节代表朝廷出使匈奴,不幸被扣,匈奴王单于软硬兼施,利用各种办法想让苏武背叛汉朝,苏武始终不变节移志。单于无法,便给了苏武几只公羊让他去冰天雪地里放牧,说是等公羊产了羔才放他回汉朝去。苏武在冰天雪地里“饥吞毡”“渴饮雪”,身上裹着粗毡破絮,只有象征汉朝皇室特使身份的节杖还在手里,一根从汉朝带来的铜簪还插在发间。在艰苦的环境里,苏武日夜盼望回归汉朝。这一等就是十九年,其间,他在北国娶了一位牧民的女儿为妻。十九年过去了,苏武的满头青丝不再,须发皆白。

后来,汉朝与匈奴和好,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朝才派人把苏武接了回来。苏武回到汉朝时,家里原来的妻子已经死了。次年,唯一的儿子苏元因与上官安谋反,被判处死刑,苏武也被株连罢了官。

时间又过了十多年。有一天晚上,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来找苏武,拿出一支黄澄澄的铜簪,表明身份。

原来,苏武回汉那年,他的匈奴妻子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因为当时无法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返回汉地。分别时,苏武就从头上拔下铜簪交给妻子珍藏,作为以后夫妻父子相认的信物。眼前这个小伙子正是苏武留在匈奴的儿子。

到汉宣帝时,为苏武恢复了官职,以他为著名的节操老臣,忠于汉室,又加祭酒(年长以酒洒地祭奠)称号,格外优待,满朝文武更加敬重。

苏武年老的时候,儿子因为谋反被处死,皇帝垂怜他老来无子,问左右说:“苏武在匈奴那么多年,有没有儿子?”

苏武终于大着胆子讲了他在那里还有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后来,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用金帛赎回了苏通国,终于让苏武父子相见,皇帝念苏武有功,还给苏通国封了个郎官。

苏武长寿,活了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病卒。苏武去世后葬在武功,他的儿孙为了守陵,也就住在这里。为了不忘老祖宗矢志不渝的高尚节操,苏家将苏武簪代代相传。(B)(13)

新闻推荐

小村镇:文化惠民扶贫扶志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村上群众在进行广场舞展演。本报记者刘计划“要不是镇、村和驻村干部,咱家里现在还是穷得叮当响,如今脱贫了,好日子还得好好...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