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协会里听“水经”
本报记者 阎晋 刘江 包鑫
俗话说,龙多不治水。在平原灌区,农民浇地用水可是个大事情。
在武功采访,听说这里的农民自发成立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自我管理、互帮互助,解决不少头疼事,记者满怀兴趣前往一探究竟。
“现在村里谁还为浇地操心,就算在外头打工,一个电话,15分钟内,水就能流进地里,啥都不用操心,那几亩地浇得透透的,打工、浇地两不误。”7月17日,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村民,聊起当地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纷纷竖起大拇指。
66岁的魏征是龙门村一组小组长,想起从前夏灌、冬灌,老人不禁摇起了头。“以前,浇地实在是太困难,村民半夜起来到抽水站排队登记,挂上号的还不一定有水,只能靠天浇庄稼。”原来,灌溉设备陈旧及渠道年久失修,让灌溉没有保障。为了浇地,村民踏破村干部的家门槛,甚至为了抢水,邻里间经常还发生矛盾。
自从2011年村民自发成立龙杨井群农民用水者协会,龙门村干部轻松多了。农民用水协会严格有关程序制定章程,将农田灌溉、用水分配、设施管理统一起来,实施一条龙管理方法,让村民有序地进行灌溉。同时,在协会的争取及武功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又对龙杨井抽水站设备进行新增、更换、改造,并新修15公里的混凝土渠道,使灌溉更加快捷、畅通。
“从前浇地得等十几天,还不一定有水。现在三五天就行了。屋里没劳力,只要招呼一声,就有协会的人帮忙,自己根本不下地。”龙门村二组村民李治忠老人说,以前浇地,4个人护着水,12个小时才能浇完2亩地,一小时收费42元,不算人工费就得500元。自从有了协会和新设备,不争不抢,只要3小时,1个人,90元钱,就能轻轻松松浇完地,庄稼浇好了,收成也翻了一番。
龙杨井群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韩社来介绍,协会现有80多名会员,负责的灌溉面积也由最初的龙门村、徐杨村的2500亩耕地,扩大到古凤、上营、武塔、稷山6个自然村的6000亩耕地。根据耕地亩数,协会将会员分成13个灌溉小组,每个小组指定灌溉区域,除了用水时节组织、巡查、帮助村民灌溉外,日常也担负着龙杨井群及渠道的维护和清理。
每逢灌溉期,协会按照村民登记顺序,会员走进田间地头,合理用水分配,有序灌溉,杜绝了水资源浪费,群众遇旱争水的现象。同时,协会打破以往小时收费制度,改为每千瓦小时电0.45元的标准收取费用,使收费更加公平公正。 (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增科陈飞实习生刘柯彤没有横幅标语,没有工作汇报……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进度和地面形象,有的只是项目负责人掷地有声的简介。7月29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以现场观摩的形式召开。当...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