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故城的历史奇观杨波海 杜晓辉
武功故城就是现在的武功镇,这里秦以前就称中亭川。有关中亭川上建武功城,《太平寰宇记》是这样叙述的:“北周天和元年(566)七月,武帝宇文邕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委派尚书苏绰始筑城郭。”于是,武功县城就建在了崖大谷深史料中称其为稷山下的川原上。元明清各朝又在其城郭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加固,以致武功故城以其城墙的完整、高大和壮美而名载青史。
形如金龟巧布局
武功故城城郭的形制,犹如一只欲要爬向漆水河边戏水的大金龟。厚重坚实的西城墙如苍龙环绕从稷山原顶南北穿过千米之后,两端便顺着陡峭的地势蜿蜒盘下,不断向前延伸形成了一千五百余米气势恢宏的南北城墙。在距离教稼台六、七米的地方,这两面墙壁呈扇形折向同一方向与名曰“观澜”的东瓮门衔接。城墙周长6213米,墙高9米,顶宽5至6米,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用青砖包裹。四面城墙共有城门楼六座,都是面阔三间砖木结构的筒瓦屋面,小方格木质门窗上重檐和歇山顶均以雕梁画栋饰面,檐子上配以龙兽凌空跃飞的造型,给人以肃穆庄重,巍峨凌空之感。城墙四角四个角楼古朴典雅,大方有序。东西城墙上的城门楼在同一中轴线上,城门楼两边各有两个对称别致的箭楼,一高一低,一左一右,遥相呼应,嵯峨壮丽。西城墙上未辟门,古人或许是出于西城墙悬空的实际,而是将西门开在了南城墙上的下坡处一个较为宽阔的地方,名谓“望月”。瓮城南门名曰集贤,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东门,却和大名“来凤”的大北门相等;虽说都是里外双围,但它和大北门不同的是向西出进,别具一格;且还与同是瓮城,规模尚小的小北门“迎仙”对称相通。而大北门则在小北门的左边,和小北街上的大十字相连。这就是武功人常说的“四差”,“南门朝西开,西门朝南开,大十字对的小北街,小十字对的大北街”。这些奇妙的布局和九街十八巷那精巧的搭配,除了金龟造型外还向人们讲述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坡智铺碾盘路
北宋嘉祐六年(1061)六月,凤翔通判苏东坡来武功视察,看到县城路面被雨水冲毁,知县正为没钱修路而熬煎。他便写出一幅告示:“本县急需旧碾盘一个赏钱十贯!”张贴于县衙门外。不几天,人们纷纷将大小不等的石碾盘一直从县衙门前摆放到东城门外,都等着领那十贯赏钱。然而,公差只将十贯赏钱赏给了排在队首之人,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本县急需旧碾盘一个,赏钱十贯。”而不是“本县急需旧碾盘,一个赏钱十贯。”人们在直呼上当的同时想到运来费力的情景,便将那一个个碾盘丢在原地。最后,知县就用这些碾盘铺了街道,解了修路的燃眉之急。
城门暗设藏兵洞
古城除了各门洞内均修有楼梯可直接蹬上城墙外,半坡盘下的南北城墙各用268个台阶和9个休息台,连接了西城墙和南北城墙巡道的通畅,缓解和减轻了当年哨兵上下往返巡逻的压力。五个城门都建有两个藏兵洞。明崇祯八年(1635)五月,闯王部高迎祥率军围攻武功城,城内军民巧借古城天然屏障,用“瓮中捉鳖”之计接连八次让高部损失惨重。城墙内的东北角和东南角还各有一泄水涵洞,两涵大小相同,一端连通城内排水渠道,一端伸向城外漆河之中。涵口外壁围堤护坡筑有月坎,既可防止敌兵进洞偷袭,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
就是这长川幽径、绿水映荡的风水宝地,就是这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古老县城,先后走出了一大批让人们无比敬仰的名人志士,他们在演绎和抒写了母仪邰城、稼学弥先、璇玑回文等这些千年的辉煌历史之后,古老的城墙与建筑在经历了13次自然灾害和6次大的人为拆除破坏之后,轰然倒塌,面目全非,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现在我们只能从文献里那些优美的文字中去解读和享受武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昨天的不朽和今天的发展。(B)(12)
新闻推荐
武功县实验小学四(6)班张诗语一年一度的植物大比拼开始了。茉莉花第一个发言:“亲爱的朋友,我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都用我来泡茶,人人皆知的茉莉花茶就是用我们制成的。用我们泡出的茶,茶香四溢。”茉莉...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