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功曲子 民间说唱原生态杜晓辉 杨波海

咸阳日报 2012-10-30 10:22 大字

民间说唱原生态

五六个人围坐一起,化妆服饰简单真实。手里各执二胡、琵琶、笛子、碰铃、四页瓦等乐器。这时,只见怀抱琵琶的表演者随着一声呐喊,便眉色飞舞地说道了一段方言道白。紧接着乐器就弹奏出古朴悠长、让人心动的旋律来。又见说道的那人顺着混合的节奏唱出了既苍凉浑厚、且韵味十足的调子来。这就是武功的人们在闲暇之余,用表演悠久的武功曲子,丰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武功曲子又称念唱曲子。兴于秦汉,盛于明清。是勤劳勇敢的武功人民在漫长的岁月当中,通过积累创造出以念唱为主的反映人民心声,原生态的民间表演艺朮。特别是明代状元康海蒙冤罢官回家以后,他将毕生经历都投入到散曲小令的创作与元曲杂剧的改革之上。因此,被后世尊崇为明代曲子复兴第一人,和引领散曲新方向的领袖人物。他创作的258首散曲小令为丰富、发展和完善武功曲子自成一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秦腔和眉户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武功曲子的音乐接近秦腔与眉户的音乐,听起来优美缠绵,艺术感染力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称押韵,方言性极强。它是联曲体套曲,起腔为“月调”,结束为“月落”;起调为“背起”,落尾调子则是“背落”。它除了让表演者坐在那里,带上表情用方言口述人物的心理变化外,就是靠惟妙惟肖的唱曲和不断变化的面部表情,来完成整个剧情。所以,要求表演者口才锋利、声腔圆润、精通乐器。

至于武功曲子何时传入异地他乡,《续武功县志》则记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太史公(康海)为倡秦声,传曲子,亲率康家班社,南下扬州,以曲会友。从此,武功曲子名扬天下。至今,扬州古运河的大水湾旁就有一处气势恢宏的康家私园。清到民国年间,能念唱武功曲子的艺人们,不但将曲子带到茶馆、书场上为那些文人墨客、官绅名流们演唱。而且,还有些命苦的曲子艺人唱着曲子走村入户、沿街乞讨,用以为生。天长日久,推而广之,这就让越来越多的地方的人们知道并喜欢这个曲调。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个富平籍的人士叫王敬一,在武功县衙当收科经承10年有余。此人十分喜爱武功曲子,特别是将曲子里的72大调与36小调,之间的变化运用的非常精妙,且弹奏念唱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善于总结,不断挖掘,把武功一代和周边地区流行的曲子梳理归类,编印成一部《羽衣新谱》的曲子集,这也是武功曲子至今有证可查的史料依据。

到了民国年间,念唱武功曲子的人才不断涌现,最有名的当数党平厚、耿旭斋、丁凤藩、韩命初、王文鹏、郭付中等人。而曲子高手郑亚樵,一次在武功曲子班和华阴曲子班比唱难分上下的关键时刻,他一人上阵念唱了一出康海作的曲调变化多端的连套体曲子《王兰卿》,终于取胜了华阴曲子班,被载入史册。解放后,武功的曲子艺人又给那古老的曲子里填上新词,歌颂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丰功伟绩,使这一传承千年情感纽带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武功曲子虽说没有搬上舞台,让更多的观念领略其风采,但它仍然以填词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曲调的多变,在民间艺苑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和夺目的光彩。(C)(5)

新闻推荐

市残联扶贫基地助残疾人脱贫

本报讯(记者刘计划)记者从市残联获悉,市残联以推动残疾人种植、养殖业发展为突破口,建立具有特色产业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帮扶农村残疾人实现增收。目前,已新建1个市级、22个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累计培训...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