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在武功 黄权中 王耀文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1920年4月任陕西省靖国军第三路司令时率部来武功(今武功镇,原县城)驻防,1922年5月离开。在戎马倥偬、战事频仍的这段时间里,他对武功社会治安、公益事业不乏建树。至今,一些老年人对杨将军的轶事,仍记忆犹新。
他到武功后把城内南街行台(旧时接官应诏处)改建为军营,营门为楼阁式,下部筑劵门洞,上部建楼阁,高大宏伟,十分坚固。对联镌刻“武力为国家后盾,功名乃吾辈前程”,拱额“营同细柳”。两联首嵌“武功”二字,一谓建军营于武功,二谓意欲以武力夺取胜利,建功立业。杨虎城察看武功县城周围地形后,认为县城位于河谷川道,东西两原夹峙,易攻难守,不利于军事守卫。为了加强战略防御措施,他征求各方意见后,决定在武功城西北角原边和东南原边新堡子修建两座卫星城。两座城门横额分别镌刻“拱制西北”、“扼据东南”四个大字,其宏图大略于此可见。这样三座城犄角相援、驻军设防,攻守兼备、固若金汤,充分显示了杨将军的非凡军事才能。
杨将军驻防武功仅两年多时间,就把1000余人的队伍发展壮大为3000多人的雄壮之师,充分表现出他高瞻远瞩、洞察时局、治军有方的大将之才。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作风艰苦、爱护群众,从不骚扰百姓。为了绥靖地方、安定民心,刻意收编了两股土匪和散兵部队,一时间,县内四境匪患匿迹,百姓安居乐业。
杨将军对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十分重视。当时武功县只有城内一所高等小学,教育事业落后,在兵燹连年、民穷财乏的困难情况下,他积极倡导,说服县长、乡绅等,利用关帝庙办了一所单级师范学校,为发展武功教育事业、改变文化落后状况培养了一批师资。县东南乡距县城较远,农民子弟上学困难,他就把大庄乡雸皇殿庙选为地址,拨建校款2000银元,建设成了一所新民高等小学。于右任先生亲笔书题“武功县新民高等小学”校牌。
杨将军出身贫寒,热爱劳动人民,关心群众疾苦,常常扶贫解困。1921年冬他得知县城内后街张世荣之伯母,死后无力殡殓掩埋,即出资为其安葬。他在驻武功的两年多时间里凡有困难求助者,莫不予以资助而使其受到体恤。
192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杨将军与参谋长郭志汾徒步出游至大庄乡段家湾村时,他问该村居民姓氏,郭答有姓杨、薛、段三姓,并诙谐地问杨将军:“司令可愿意和这里的杨姓认宗?”杨将军笑答道:“可以!”后来乡民得知此事,莫不感到欣慰。虽是一句玩笑话,却可以看出杨将军亲近平民百姓的淳朴感情。
1931年杨将军任陕西省主席,一次出巡武功,地方乡绅盛情迎接,准备大操大办,但他抵制铺张浪费,拒绝宴请,嘱在武功旧日相识的马耀先、杨午峰为他备办了小米饭和蔓菁菜(油菜叶、根)以食了之。他这种以身作则、带头节俭的美德,丝毫没有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而逊色,其懿行一直在武功老百姓中传为美谈。(C)(5)
新闻推荐
市级重点项目利永纸制品包装项目位于武功县工业园区,占地107亩,总投资2.06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2.8亿元。图为生产线一角。本报记者陈飞摄...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