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百世 丰功炳千秋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被列为关中四大名首的教稼圣地——教稼台外景。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在武功县武功镇的河滩会上,四邻八乡的人们都会云集这里,朝拜和纪念教民稼穑、功盖天地的农业始祖后稷。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传承人刘志宏经常在乡村、学校和旅游景点向人们讲述后稷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伟 实习生 雒维 文∕图
“教稼台前仰神农,洪萧遗迹扬祖风;树艺代代有传人,有邰熠熠万世功。”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在武功县武功镇的河滩会上,四邻八乡的人们都会云集这里,唱大戏、学经验、庆丰收,共同朝拜和纪念教民稼穑、功盖天地的农业始祖后稷。
这位开创光辉灿烂农耕文化的圣者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也延续至今。
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自小长得端庄却不秀气,体魄健壮而少艳丽,长大后父亲把她嫁给了黄帝族的部落酋长帝喾。帝喾能征善战,带领本部落人常打胜仗。但和炎帝部落相比农业却很落后,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姜嫄劝帝喾学习有邰氏部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遭到拒绝。不久,帝喾又娶了有娀氏女儿简狄为二房太太。这简狄漂亮温柔,很合帝喾心意,他把姜嫄忘得一干二净。
姜嫄受到冷落,心里难受极了,就经常外出,到原野、河滩上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嫄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
“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嫄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就上了山坡,看着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民间也流传着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
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们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地进行农耕。相传后稷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百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后稷讲学了,教咱种庄稼了!”周民一传十,十传百,教稼台前,农夫们或坐或立,静听着后稷讲解农业知识。他挥着手,又是比划,又是示范,每到兴奋处,还下台手把手给人们教农耕新法。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传承人、武功县文化馆文学创作和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刘志宏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受父亲教诲,多年来一直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后稷的传说,而且经常在乡村、学校和旅游景点向人们进行讲述。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是人民群众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武功县文化馆馆长刘哲介绍说,农业始祖后稷传说在2007年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这一非遗项目,今后将加大保护力度,到2015年,初步建立并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围绕后稷教稼台、后稷祠建设一批有利于项目保护的基础设施,努力改善项目的保护环境,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使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C)⑤
新闻推荐
武功县职教中心张春凤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1、思想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2、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太稳定。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4、...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