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咸阳 关于水的传奇

咸阳日报 2010-11-26 00:26 大字

咸阳湖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绝好去处

咸阳古渡旧照

咸阳湖东侧新景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乃万物之源,有水的地方总充盈着活力,弥漫着灵气。咸阳,因了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渭水,而永远隽永丰润、妩媚百态……

本报记者 毋佳欣

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咸阳,既在巍峨的九嵕山南,又在漭漭的渭水以北,山水俱阳,自古以来就因山水而得名,成为帝王将相争相追慕的福地。

滔滔渭水,似纯净空灵的白练,萦萦绕绕,横贯咸阳境内,从城区轻轻划越而过。千百年来,朝朝夕夕,润泽着这一方土地,滋养着这方土地上繁衍不息的生灵。

如今,随着一代代人更加科学合理疏通治理,渭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渭河咸阳段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咸阳湖”生态景观建设等等,已赋予了渭河日渐清晰的自然风貌,呈现出城依着水,水润着城,水城和谐的别样灵动之美。

渭水贯都 一代天骄

渭河,被喻为中华民族母亲之河——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从武功县大庄屹崂村流入咸阳市,从渭城区正阳镇张旗寨村流出,横贯咸阳境内86.27公里,岸线总长达108.3公里。

站在渭水之岸,横亘咸阳数公里沃野葱郁,感受脚下历史长河流淌,思绪便随着滚滚之水汹涌奔波,铜车战马、秦统辉煌仿佛就在眼前。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定都咸阳,继续推行商鞅变法,开创了秦都文化的新纪元,使秦文化从农耕文化进入了城市文化的新阶段。都城规模急剧扩大,南跨渭河天堑,并向南和向东拓展,完成了从“山水俱阳”到“渭水贯都”的历史性转折。

当时的咸阳,迅速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交通的中心,秦文化成为了世界东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为汉、唐的繁荣和鼎盛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达两千多年。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贯金城千里之域,写银河九霄之势。”有人这样形容秦国古都咸阳及渭水,可见当时的渭河是何等的美丽和壮观!

此后,多朝皇帝在此建都,在渭河南北两岸兴建宫殿园林,使福地咸阳不仅成为京畿之地,更成为农业畜牧的发祥之地、科学技术的发达之地、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文化艺术的策源之地及造就人才的摇篮之地。

咸阳古渡 千古绝唱

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水势舒缓,自古中原穿越关中往来于西北西南,均由此处渡渭,咸阳便成为西出阳关,北上萧关,东至长安,直抵中原的交通枢纽,历为秦中第一大渡。

至汉唐时期,古渡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明嘉靖年间,在咸阳城东南重建渡口,当时石砌护堤,构筑码头,既有帆船点点,又有舟作浮桥,冬春过桥,夏秋行舟,人来车往,一片繁忙景象。“咸阳古渡”不仅日夜车马喧闹,渡业繁荣,且垂柳夹岸,景色宜人,曾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文人墨客笔下,渔舟唱晚,夕阳洒金,一桥飞架,楼阁倒影,咸阳古渡风情万种、旖旎多彩!“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曾经的渭河美景竟是如此的安逸逍遥!

唐朝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许浑登上当年渭水之滨雄伟壮观的清渭楼后,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也不禁挥笔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绿色长廊 旷世新貌

水,不仅装饰着自然,孕育着生命,滋润着大地,浇灌着花草树木,更承载着人类的诺亚方舟从历史的上游驶到下游,从远古驶到现代,从野蛮驶向文明。

为使漭漭渭水更好造福百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咸阳市对渭河干流先后进行了5个阶段的整治和提高,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基础设施和控制性工程,流域内建设了金盆、羊毛湾、石头河等拦蓄和引水灌溉枢纽工程,渭河两岸共修建堤防101.86公里,修筑短坝1200多座,砌石护岸71.5公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稳定河势,控制了常遇洪水灾害。

改善渭河沿岸曾一度恶化的生态环境,将人文景观、生态景观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把河道整治与旧城改造、绿化、旅游、治污相结合,使渭河咸阳城区段河道旧貌换新颜。

围绕“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的园林城市做文章,大力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造“西部绿城”,建成了水域面积2800多亩,两岸栽植长10余公里、宽约百米的绿化景观林带,栽植各类绿化树木67种8万余株,草坪46万平方米,展现出“一泓碧水润古城,绿坠古都展新颜”的绝色美景。

大规模、高规格、高标准增加城市周边及绿化农防段河堤绿化总量。在城乡接合段的秦都区和高新区共约10多公里范围内,绿化河堤外两侧和河堤内1000多亩滩涂地,在渭河农防段的兴平和武功,绿化河堤两侧和河堤内6600多亩滩涂地,为渭河两岸生态景观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更加彰显城市灵秀之气。

投资2000余万元启动总面积2.3万亩的“渭河咸阳段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种植芦苇3000亩,配套灌引水渠3公里,并通过生物治理技术,改善区域水环境和景观环境,形成三大“苇塘湿地”的格局,稳步推进退耕还河、还滩工程,渐渐恢复渭河昔日的自然风貌,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莺歌鸟鸣,白鹭齐飞,如今的渭河已经成为百鸟栖息之地,万物齐聚之处。

一汪碧水 福泽万代

水是城之魂,河是魂之载。

2003年,咸阳市投资数亿元,开始打造集防洪、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咸阳湖生态景观工程,遵循“大绿、大水、大气”的人文理念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起了全长4.7公里,蓄水面积1860亩的咸阳湖。

与之呼应,总长15.56公里,西自西宝高速公路渭河桥,东至机场高速公路桥的咸阳湖生态景观建设相继铺开,它以渭河、沣河为主轴,以渭河两岸、沣河两岸与沣河新区为条带,形成以咸阳“五陵塬”为历史背景,通过渭河“咸阳湖”使水系与南北两岸现代景观相交融,各个景观相互渗透,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生态景观。

尊重历史、复兴文化、改善生态、再铸辉煌的超前理念贯穿整个生态景观带,湖两岸以两寺渡公园、细柳清风、渭水晚晴、防洪渠系、渭滨公园、咸阳古渡、上林晨曦等众多景点为依托,形成咸阳特有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蓝天白云相辉映,与咸阳千年古都相呼应,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远观,咸阳湖恰似一盆清水“镶嵌”在咸阳城中,当晨曦洒满古老的渭河时,我们会感受到浩淼的湖水在微风中摇曳荡漾。近观,则又如一位超凡脱俗的少女,轻盈行走在两岸高耸秀美的楼宇中,清纯中略带羞涩,恬静中略带妩媚,婷婷袅袅,依偎在城之滨。

水城相依 人城和谐

无山不成幽,无水不成景。咸阳一夜起平湖,千年古渡放异彩。市民似乎一觉醒来,眼前便呈现出烟波浩淼的水面,波光粼粼,涟漪激荡。放眼望去,远处高楼倒映,湖畔绿树连荫,风情万种,好一派城在水边,水在城中,人在画里的绝色景致!

湖边一块块颜面青砖,一盏盏别致宫灯,一幅幅奇石美景……十里长堤,处处都传递着浑厚质朴的秦风秦韵,饱含着一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历史人文特色与现代文明气息相得益彰!

一山一水皆为景,一城一池总关情。有人说,一座城市的美丽源于她的天生丽质,更在于她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市民内在的文明素质。绿林是她的外衣,高楼是她的脊梁,环境是她的容颜,而更深刻的东西,则是她本身的积淀与内在的文明,这,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命脉!

古人“渭水贯都”,曾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数不尽的千古绝唱,今日浩瀚的咸阳湖,一湾碧水,十里长堤,似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城中徐徐展开,阅不尽的风华绝代,道不完的古韵悠长,不知还会令多少人触景生情,吟诗作画,流连忘返……

水是自然的,贴近水,也就贴近了自然,走向了和谐。(D)(3)

新闻推荐

妈妈的相册

武功县实验小学六(4)班赵若彤平时,闲得没事的时候喜欢看妈妈的照片,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又翻开了妈妈的相册。妈妈的相册按时间顺序排列得整整齐齐,生活照、结婚照、毕业照厚厚一大本。我最喜欢...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