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功曲子 杜晓辉

咸阳日报 2009-12-29 15:10 大字

武功曲子又称念唱曲子。兴于秦汉,盛于明凊。是勤劳勇敢的武功人民在漫长的岁月当中,创造出以念唱为主的反映人民心声的原生态的民间表演艺术。特别是明代状元康海蒙冤罢官回家以后,他将毕生经历都投入到散曲小令的创作与元曲杂剧的改革之上,因此,被后世尊崇为明代曲子复兴第一人,和引领散曲新方向的领袖人物。他创作的258首散曲小令为丰富、发展和完善武功曲子自成一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秦腔和眉户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故武功曲子的音乐接近秦腔与眉户的音乐,听起来优美缠绵,艺术感染力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称押韵,方言性极强。曲子是联曲体套曲,起腔为“月调”,结束为“月落”。起调为“背起”,落尾调子则是“背落”。它除了让表演者坐在那里,带上表情用方言口述人物的心里变化外,就是靠惟妙惟肖的唱曲和不断变化的面部表情,来完成整个剧情。所以,要求表演者口才锋利,声腔圆润,精通乐器。

至于武功曲子何时传入异地他乡,《续武功县志》则记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太史公(康海)为倡秦声,传曲子,亲率康家班社,南下扬州,以曲会友。从此,武功曲子名扬天下。至今,扬州古运河的大水湾旁就有一处气势恢宏的康家私园。天长日久,推而广之,这就让越来越多的地方的人们知道并喜欢这个曲调。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个富平籍的人士叫王敬一,在武功县衙当收科经承10年有余,此人十分喜爱武功曲子,特别是将曲子里的72大调与36小调之间的变化运用得非常精妙,且弹奏念唱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善于总结,不断挖掘,把武功一带和周边地区流行的曲子梳理归类,编印成一部《羽衣新谱》的曲子集,这也是武功曲子至今有证可查的史料依据。

到了民国年间,念唱武功曲子的人才不断涌现,最有名的当数党平厚、耿旭斋、丁凤藩、韩命初、王文鹏、郭付中等人。而能念唱三个角的曲子高手郑亚樵,一次在武功曲子班和华阴曲子班比唱难分上下的关键时刻,他一人上阵念唱了一出康海作的曲调变化多端的连套体曲子《王兰卿》,终于取胜了华阴曲子班,被载入史册。解放后,武功的曲子艺人又给那古老的曲子里填上新词,歌颂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丰功伟绩,使这一传承千年情感纽带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武功曲子虽说没有搬上舞台,让更多的观众领略其风采,但它仍然以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曲调的多变,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呈现出独特的魅力。(C)④

新闻推荐

好心市民捐款物老人安心过大年

本报讯(记者李桦实习生袁如兰)本报报道了《72岁老党员照顾两智障儿子,艰难度日》的事情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很多热心市民赶到李志海家中捐款捐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为李志海捐款1500元,希...

武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武功曲子 杜晓辉